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沒有台灣光復節?

文:陳毓鈞(北京清大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獨派政權上台後,不但淡化台灣光復節的意義,還將國定假日取消,甚至不紀念了,而今,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執政,卻也不對台灣光復節這一重要日子慎重其事,如此挖空中華民國,竟還要求中共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豈不是一大笑話。

二戰期間,194311月蔣介石夫婦受邀參加美、英、中三國領袖的開羅會議,會中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三巨頭討論戰後遠東問題,共同確認,原為中國領土歸還中國。因之,「開羅宣言」宣示「滿州、台灣、澎湖歸還中國,恢復朝鮮之自由與獨立。」「開羅宣言」內容隨後在美、英、蘇三國的「德黑蘭會議」中也得到蘇聯首腦史達林的同意。

1945年春,羅斯福病逝,由杜魯門接任。19457月,打敗納粹德國後,杜魯門、邱吉爾、史達林在波茨坦舉行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重申支持「開羅會議」的各項原則,包括台澎歸還中國。19458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1日,日本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降書中說「日本接受美中英共同簽訂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99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與此同時,中國其他15個地區亦舉行受降儀式。

194510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台北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兼駐軍司令安藤利吉代表日本政府投降。1025日成為台灣光復節並作為國定紀念日,即由此而來。

但很遺憾的是如此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卻被獨派人士曲解為所謂「外來政權」接收台灣之始。別的不說,日本人退出台澎,台灣人民從原本殘酷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就值得大書特書並大事慶祝,同時更不能忘記那一段血淚抗日的台灣史。

中華民國政府將台灣光復節定為國定假日,每年都要紀念並慶祝。但是,獨派政權上台後,不但淡化台灣光復節的意義,還將國定假日取消,甚至不紀念了,最好是不讓下一代知道這段歷史。

台獨人士都不將中華民國當一回事,而且又具有日本情結,不紀念台灣光復節也就罷了;然而,當今是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在執政呀!怎麼對台灣光復節這一重要日子都不像以前那樣慎重其事?難道也要學民進黨不把台灣光復紀念日當一回事?民進黨曾說馬英九是拿香跟拜,恐不無道理。

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常說要恢復中華民國的光榮與尊嚴,但他執政後,「七七抗日紀念」以及「八一四抗戰勝利」都不辦紀念會,以喚醒國人勿忘中華民國這段偉大光榮歷史,現連台灣光復紀念日都淡化處理。如此挖空中華民國,竟還要求中共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豈不是一大笑話。

目前,馬政府準備花大錢紀念民國百年,真不知他們要紀念啥?連中華民國和台灣都分不清,還當什麼國家元首!報載馬向美聯社記者表示「台灣領土」而不是用「中華民國領土」,前後理念不一致,頭腦又不清楚,還是少講一點吧!

【《新新聞》1234期,201010月,頁8

紀念民國百年,馬勿欺世盜名

文: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馬政府舉辦紀念民國百年之活動,可是目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已喪失百年前立國精神,而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要紀念民國百年豈不矛盾荒謬。如果說要紀念「中華民國在台灣」誕辰二十年,或是「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誕生十年,恐怕還有些道理,但要紀念中華民國百年,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最近,台北遇上北京的「各表一中」,就說台北是「一中各表」,而一中就是指中華民國,然後就要求北京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不過,北京卻在問:中華民國是什麼?中華民國在哪裡?

馬炮製新台灣人身份,死了依舊是台灣人?

北京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中華民國創立於1911年,繼承了清朝所代表的中國主權,是中國歷史的傳承者和維護者。然而,自李登輝上台後,搞本土化而去中國化,淡化並模糊中華民國歷史,創造什麼「中華民國在台灣」之不倫不類國名,到陳水扁更公開宣布「一邊一國」,擬撤底將台灣和中國分開,突現「法理台獨」之目標。所以,數年前北京已提出「中華民國台獨化」的概念,今天大陸係以「中華民國異化論」視之,並說中華民國已被國民黨自己消滅了。

馬英九上任以後,並沒有扭轉中華民國被異化的趨勢,情況繼續惡化。事實上,馬任國民黨主席時,為了選票並向李登輝本土化靠攏,早已悄悄地轉變中國國民黨的本質屬性,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沒甚麼不同。

尤有甚者,馬的就職演說就是一項違背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與一中原則的違憲之舉。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本是美國柯林頓時期美學者提出符合美國兩岸戰略的最佳利益之主張。馬英九拾人牙慧卻還沾沾自喜,不斷向人提及此項政策,難免被北京視為美國魁儡。

再者,「不統、不獨、不武」與他所謂「恩師」的蔣經國主張大相逕庭,蔣氏父子的國策是「終統、反獨、反共」。蔣氏的「反共不反中」人盡皆知,而馬卻整天在台灣身上下工夫,迴避中國概念。李登輝以前,中華民國的正統理念係中共非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國。馬常說要捍衛中華民國,不知他在捍衛什麼?

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卻常向外表示他是「台灣總統」,那金門、馬祖又算什麼?有沒有把選他的金馬人民放在眼裡?蔣經國說過「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馬卻不敢說,而是炮製了「新台灣人」身份來塗抹自己,更說死了燒成灰燼還是台灣人。

民國百年失立國精神,如此紀念顯矛盾荒謬

馬自參選總統後,一直避提「中國」稱謂,這實在奇怪,堂堂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國家元首,竟對中國(China)避之惟恐不及。中國和中華在歷史文化上本屬同源同義,卻被馬政府加以區分割裂,還試探性地擬將國語改為華語。其實馬英九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精神分裂以及國家陷於人格分裂,何不將「Republic of China」改名為「Republic of Chung-Hua」,孔子不是說過名正則言順嗎?

馬英九在國家和民族認同上,其最大問題在於他不敢正視正確而客觀的中華民國史實,採取選擇性及工具性的方法來解釋歷史。面對本土性群眾,他用投機取巧的手法;面對反藍選民,他用偷天換日方法。所以,馬的政治言論經常左右搖擺,矛盾百出。最近的兩件事最足以說明馬的投機性格。

其一,他想占大陸經濟的便宜,於是把ECFA講得十分美好而不談風險;但另一方面又要陸委會副主席趙建民喊台灣的主要威脅來自大陸,以安撫泛綠選民。其二,他表示願同北京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卻又向美國表態說有美國朋友幫忙對和大陸談判比較有利。這種兩面派手法,讓大陸民眾十分憤慨。

從去年底就已傳出,馬政府將舉辦紀念民國百年之活動,可是目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已喪失百年前立國精神,而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要紀念民國百年豈不矛盾荒謬。如果說要紀念「中華民國在台灣」誕辰二十年,或是「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誕生十年,恐怕還有些道理,但要紀念中華民國百年,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搞去中國化的馬政府,能否誠實面對歷史?

最近有關孫中山的爭論,雙方只談孫的人格與領導方式,卻不談孫一生的志業在追求中國的統一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這也是《時代》雜誌選孫中山為二十世紀亞洲二十位偉人之一的原因。孫中山要「和平、奮鬥、救中國」,然而馬英九卻「只要和平,不要中國」。馬常說他最尊敬孫中山,在孫的遺像前都會流淚,但其作為,孫中山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馬要紀念民國百年,當是從1911年成立中華民國開始。當時孫中山只擔任了三個月的臨時大總統,便把政權交給袁世凱,爾後有二次革命、討袁戰爭、北洋軍閥混戰、國民黨內鬥、寧漢分裂、定都南京、國家形式統一、紅軍長征、剿共戰爭,以迄反蔣戰爭、中原大戰等等不一而足。

民國25年爆發西安事變,國共進行二次合作抗日;抗日勝利重慶會談,然後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接著冷戰反共,兩岸對立。那麼要紀念或論述民國所發生的事件,是要用1949年來台後,國民黨學者或三民主義專家所編寫的歷史,還是用正確客觀不帶意識形態的史料,就是一門大學問。搞去中國化的馬政府能否誠實面對歷史,令人懷疑。

民國創立之初,孫中山並未被尊為國父,蔣介時北伐成功定都南京之後,一方面因孫廣受人民愛戴以及黨內鬥爭需要,而將孫奉為國民黨永遠總理和中華民國開國之父。可是,孫只是創立國民的眾多仁人志士之一,所以其他的革命先烈要不要紀念?如陳少白、鄭士良、楊鶴齡、尤烈、陸皓東、康有為、梁啟超、史堅如、鄒容、馮自由、黃興、吳樾、徐錫麟、秋瑾、熊成基、宋教仁、陳其美、居正、熊秉坤、蔡元洪、蔡鍔、胡漢民、閻錫山等人,是否也應紀念?但這些人物台灣人又知道多少?

抗日提升了國族地位,國民黨卻棄偉大歷史

民國的民主共和之維護,除政治人物的貢獻外,也需要各黨各派知識份子的奉獻。國民黨由於黨內鬥爭及國共內戰,來台灣後大致獨占對中華民國的歷史論述,有意貶低左派陣營的文化人,兩蔣父子皆是如此。然而為了紀念民國百歲生日,就必須光明磊落,忠於史實。除了國民黨(在台灣)常提的吳敬恆、蔡元培、胡適、章秉林等人之外,像瞿秋白、陳獨秀、魯迅等人,是否也該紀念?

還有勢將引起爭議的就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本土發生的人事,是否也是百年民國的一部分?史觀認識不清楚而又喜好討好本土群眾的馬政府,恐怕將青紅不分地加以操弄。

五年前,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正面肯定國軍領導的作用。但今年逢65周年抗日勝利,胡的講話不再提國軍,反而講抗日是共產黨領導的。固然中共說抗日是由其領導不符事實,然國民黨也有問題。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國立國以來最偉大最光榮的歷史,它提升了國家民族的地位,替中國命運保留了發展的生機,連中共也是在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參加抗日戰爭。過去蔣氏父子都會在七月七日隆重紀念抗日戰爭以彰顯這段歷史。不過,親日派的李登輝上台後便逐漸淡化這段歷史,陳水扁之時更是不理不睬;沒想到國民黨重回執政後,也不再辦紀念七七抗日活動。

所以說,馬政府自己本身都要拋棄中華民國這段偉大歷史,怎能期待中共會來肯定你的功勞?孔子不是說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嗎?

中華民國百歲生日即將來到,名稱雖然尚在,然而已成了喪失國魂的軀殼,所謂「中國國民黨」今天走到如此地步,應該先反省自己,不要盡怪別人。馬政府準備做大秀來操弄「民國百年」,盼馬勿執迷不悟,自欺欺人。

【《新新聞》1228期,20109月,頁27-29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人不能忘記八月十五日

《海峽評論》編輯部:「日本投降時的台灣」座談會

編案:815日是日本戰敗投降的日子,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戰爭,至今沒有悔罪道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這個台灣已沒多少人記得的日本投降的日子,漢青兩岸基金會舉辦一場座談會,邀請當年親身經歷日本投降的廖天欣、陳明忠兩位先生現身說法,同時邀請台灣史學者戚嘉林先生與《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作者曾健民先生參加。以下為當天紀錄。

百年中最自豪最光榮的日子

陳毓鈞(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今天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宣佈投降的一天,日本稱這天為終戰紀念日,大陸把今天界定為抗日勝利紀念日,這天都會辦活動。台灣好像沒什麼聲音。我們小時候都有七七抗戰紀念日,現在好像也沒什麼聲音了。這麼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台灣好像無動於衷。
現在紀念民國百年,當然是從1911年開始,這百年當中最偉大,最光榮,最讓國家民族感到高興的一件事情,就是對日本八年抗戰的勝利,這是中華民族最偉大光榮的紀念日。紀念民國百年,卻不告訴台灣同胞這件事情對台灣,對大陸,對整個中華民族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不能忘記這一天,因此我們要辦這個座談會,要讓台灣年輕的一代了解這一段重要的歷史。
廖天欣1945年的今天中午,差不多兩個小時前,我們中上學生強迫徵召為學生兵的(日本人叫學徒兵)在操場集合,12點一到,「天皇」就開始講話。日本人說「天皇」是活神,神是不會講話的,今天卻要廣播,我們就想應該是談投降的事情。大家排列整齊在操場聽廣播,聽說日本在台灣的軍部妨礙廣播,我們聽不清楚。後來才知道日本「天皇」說:「朕為了世界和平及人類的幸福現在宣布終止戰爭。」
我們台灣學生兵一聽日本投降都高興的跳了起來,日本學生兵與軍官怒斥我們:「你們高興當支那兵啊?」我們在心裡說:「混蛋,我們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投降就說投降,還說是為了世界和平、人類幸福。」日本一直只說「終止戰爭」。
呂秀蓮當律師的哥哥呂傳勝先生曾經在一篇回憶815日的文章中說,「815日中午,我父親一邊跑一邊高喊,日本投降了,台灣光復了,我父母親因為太興奮,三天三夜都睡不著覺。」我的同學們也都因為高興過頭而睡不著。我們退伍後白天去找驕傲的本人毆打,晚上全部到補習班學國語。
「中國是我們的祖國」

日寇佔據台灣50年,台灣人民反日50年,這段期間,表面上台灣人好像是順民,常被迫跟著喊「大日本帝國萬歲」,但815日那天日皇宣佈「終止戰爭」後,全台灣人民全都高喊「中國萬歲、祖國萬歲」。
我們台灣學生日據時期就說「我們的祖國是中國,中國是我們的祖國。」

10
25日台灣光復節這一天,台南市出身的留美博士廖文毅出版了《前鋒》雜誌,他在發刊辭告我同胞書中說:「我們是漢民族中最有血氣、最有革命精神、最有民族意識的子孫,我們不可忘記我們有這樣榮耀的祖宗:我們遺傳著大陸民族血統,我們的國家是世界五大強國中的大中國。」
他在另一篇光復的意義中說「現在所發現的第一個事實是民族精神的振興,第二是國土重圓,第三是家人再聚,第四是統一的國家、統一的政府。」
廖文毅看到國民政府發動內戰又官僚貪污腐敗而成為台獨份子,後來了解台獨決不可能而回歸到中國的立場。

1945
815日是日本法西斯侵略集團投降,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中的非常重要的日子,東亞被日寇侵略過的各國各地區人民獲得民族解放。
陳明忠:我是高雄岡山人,讀小學時,我根本不知道我是中國人,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我們學校裡只有校長、警察是日本人,其他都是台灣人。我們在家講閩南話,在學校講日本人聽不懂的日本話。老師問遲到同學為什麼遲到,他用國語(日本話)回答:「我家裡的豬的媽媽發神經,叫豬的哥哥來打。」日本人聽不懂,要他再講一次,還是講這樣。懂閩南話的就很清楚「豬的媽媽」、「發神經」與「豬的哥哥」的意思。我們的日本話是直接把閩南話轉過來的。
我原來不是日本人

我進了高雄中學才知道我不是日本人,因為經常被罵「清國奴」,動不動就挨打,說是態度不好。不是一視同仁嗎,怎麼變成「清國奴」了,我始終搞不清楚。讓我徹底改變的是我和日本人打架,我打贏了,結果他們十幾個圍起來打我一個,最後跟我說,你可以跟日本人打架,但不可以打贏。這對我衝擊非常大,我才知道怎麼一回事,我原來不是日本人,我是中國人。
日本投降時我在當兵。我們沒有報紙,可是連長有,他看完丟掉,我們撿起來看。我看到一篇報導美國B29在東京轟炸時,日本飛機升空迎戰,反而被打下來,飛行員跳傘,傘沒有開,摔死了。報上頭版說有個女學生看到飛行員摔下前雙手合十朝天皇的方向膜拜。我那時十六歲,不知厲害,說那是假的,摔下是一下子的事,而且高空中,他怎麼分清天皇的方向。結果遭人密告,打個半死,說我侮辱英靈。
當兵時,要我們在路旁挖個洞,人蹲在裡面,帶個炸藥包,美國坦克車來的時候,跳起來炸,然後趕快臥倒,用手遮住眼睛,因為爆炸很快,會傷到眼睛,我們每天做這樣的訓練。我一想,不對呀,一爆炸人就死掉了,這種訓練是多餘的。這是自殺隊嘛。我講出來了,結果被打到一個禮拜爬不起來。說我影響士氣。
我想這樣下去我會給打死,所以我逃亡了,後來給抓到,關了一個多月,然後把我「保送」到東北關東軍的一個「健部隊」。到了那裡我才知道好多單位不要的人都送來這裡。在那又出了問題。
當時才十六歲,正在長,晚上愛睏,有天晚上十二點到兩點站衛兵時睡著了,排長來看到,打我一下,我馬上把槍朝他刺去,這個排長劍道三段,趕快閃過,結果我把他衣服戳破了。他說你要殺我呀,結果挨打,又給送回原隊。
回到原隊,我知道當時逃亡會被抓是因為沒有外出證,外出證在連長抽屜,我站衛兵時就偷一張。當時美軍的轟炸,日軍一點抵抗力也沒有,我們就知道日本快完蛋了。部隊裡面也不大管了,有了外出證,點名完我就出去了。所以日本宣佈投降的時候,我不在,我回到營裡已下午一點,才聽到日本投降了。看看周圍,大家都沒有動靜,日本人也只有一個下士自殺,其他軍官都沒有一個自殺的,說什麼愛國都是假的啦。我當時只想到可以回家了,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後來到了台中,才發現不一樣了,有人在唱中華民國國歌,我問他們怎麼會唱,他們說幾年前就開始學了。他們也學國語,比我們前進得多了。
我們正逢著歷史的新的一頁

曾健民:我的書《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就是寫1945815日以後的一百天。
紀念今天這個日子很重要,我們現在面臨很嚴峻的局面,特別是關於日本的歷史與現實的關係,現在都碰到很緊張狀況。日本一直在鼓吹中國威脅論。台灣則存在親日甚至媚加的現象。這些情況都是令人憂心的。
中國大陸我們也看到一些細微的變化,像最近東北方正縣的事。還好一般網民、中央電視台、一般民眾都表現的很堅決,讓這件事很快的受到批判、解決。不過這暴露為了現實的利益,把歷史的事都忘掉了。
日本從來不紀念815日日本投降的,只在廣島以原子彈被害者自居。
紀念815日是很有意義的,特別是在台灣,這一天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不一樣。
作家吳濁流那天在鄉下,聽了日本「天皇」的廣播,但聽不清楚,他只是奇怪周遭的日本人全部集合在一起,他以為有兩種可能,第一可能是美軍打來了,第二可能是日本戰敗了。到了黃昏他才聽說日本戰敗了,當時他就說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一天。他有本書《台灣連翹》說,日本人回到人的本來面目。
日據末期,台南有位很有名的醫生作家吳新榮,他在戰爭末期回到家鄉開業,他留下一本《吳新榮日記》,其中說,他在194566日就感覺到日本會敗,因此他開始讀《中山全集》,晚上他一定要收起來,怕人家看到。815日那天他的日記說:那天他好好的讀了《中山全集》,讀後就把書好好的放在桌上,不再收起來。第二天他到防空洞把祖先牌位拿出來,焚香敬告日本戰敗,要復歸祖國了。他還紀錄說,我們正逢著歷史的新的一頁,我們終於變成歷史的新主人。
日本投降那天,監視吳新榮的日本刑警「特高」找他,從防空洞拿出不少酒肉請他,並說他們有份最後要處置的黑名單。不久這位特高滿身傷痕去找吳新榮救命,說很多人到他家打他,他拿出祖先神位給他看,說我們的祖先也是從大陸到日本的,但那些人根本不理,說要打死日本人,拖到榻榻米上打。
吳新榮安頓他後對他說:你也不要怨嘆,你要知道你是真正的日本人,今天你的受難是代表著日本人。今天的日本人正受到歷史的制裁。你受這小小的犧牲還算不夠。但是你要知道,個人對個人是有感情的,國家對國家並沒有感情可言。日僑遣返時,吳新榮去送他的老師,這是個人的感情,他分的很清楚。

8
15日就台灣的光復來說有三種意義:
一是日本戰敗了,和平了;第二,台灣的殖民統治結束了;第三就是復歸祖國。
戚嘉林:在時代的巨變中,人們因擁有共同的特殊歷史記憶,會形成特殊的世代。上個世紀台灣社會曾發生二次劇烈變動,一是1895年乙未清政府割讓台灣、一是1945年台灣光復回歸祖國。後者的時間切入點就是1945815日的日本投降。在此就談談當天那個特殊日子,台灣人的歡騰。
「大家高興得一塌糊塗」

1945815日,日本投降。在台北,大稻埕一帶的台灣人,由於收音機售價昂貴,還要繳納收音費用,一般台灣人無力購買,日本當局又禁止台灣人收聽中國大陸廣播,還常常以此對台灣人羅織罪名,因此台灣人多對收音機多心懷恐懼,怕惹麻煩,此另台灣人所擁有的收音機效果不佳,雜音頗重,因此當時台北城外台灣人真正聽清楚廣播,知道日本投降的仍很有限,但經由親友間的暗中走告,報紙號外,日本投降的消息還是迅速傳開。
由於長期懾於日本警察威勢,加上街頭到處仍是日本軍隊,這種喜悅最初只敢埋在心底,漸漸喜上眉梢,最後方沸騰,於是家家張燈結綵,戶戶祭告祖先,鑼鼓喧天,鞭炮聲響雲霄,飽受戰爭洗禮的台北市,終於匯聚成前所未有的樂觀澎湃浪潮。
台北市街上又突然回到戰前的熱鬧,全市像沸騰似地,為了祝賀而將長年匿跡的花燈、花籃、繡彩拿出來裝飾,並大放鞭炮,全市化為歡呼漩渦。
當時鄧進益、蔡萬春、許嘉等十八結拜兄弟在台北中山堂辦百餘桌酒席,還搬演「正音」,陣頭約一星期,招待宴請各界人士,表示不再為日本奴才。
高雄人林界,時年36歲、小學畢業曾唸私塾,15日當天從收音機中獲知日本戰敗,馬上購買白布及水彩,並叫侄輩一齊跪在曬稻穀的庭院,描繪祖國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林界父親說回歸祖國必讀漢文,從而每天以《三字經》教孫輩背誦。
在僻遠的苗栗南苗,815日這天人們雖然經由廣播,知道日本投降,但大家不敢表現出高興的樣子?因為日本的警察都還在啊!人們不敢高興,也不敢上街。等到一個多星期後,美軍飛機臨空,投下很多傳單,證實日本真的投降了,這時候人們才上街,「大家高興得一塌糊塗」。是時,謝雨辰的父親,曾留學日本,日語流利,一路買鞭炮買到新竹去,最後用板車拉回滿滿十台板車鞭炮,大放鞭炮慶祝。
在新竹,16日晨雖然日本投降的號外已傳至竹北車站,但車站旅客看見號外,卻沒有一個吵起來。在這鄉下,縱然是日本投降,人們也都因警察的可怕,沒人敢說。但是,當地人們的臉上,都有無由掩飾的,因某種期待而發自內心的喜悅;在北港,許壬子獨資在北港廟口建造一座歡迎門,以示高興台灣重歸祖國懷抱;在台中,包商許清榮自己出資五萬多元,在台中火車站前搭一個大型的歡迎門樓;在南台灣的麻豆地方,林書揚憶稱,雖然破落零亂的街景依舊,但人們的表情活潑開朗了,白天晚上處處人群,空氣中瀰漫著興奮的解放感。
在台灣最南端高雄州阿猴平原稍微靠山的潮州地方,直至1944年止每年除夕,連如此鄉下的台灣人家,都是結上稻草繩,以日本文化方式慶祝新年。但1945年除夕,家家戶戶已揚棄稻草繩,改以貼上中國式的紅紙聯,上面寫的是「還我河山,祝台灣光復」。
日人寺奧德三郎感嘆,日本開拓50年之文化,已在一夕間化為昨日之夢,全島各地連這樣的鄉下地方,都在謳歌復歸祖國,令在台日人有隔世之感。◆

【《海峽評論》249期,20119月】

回歸憲法,民主政治之要

文:陳毓鈞(漢清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

民進黨的問題不在他們要不要遵守憲法,而是在「台獨黨綱」。所以,多年來事實證明,講中華民國是表面的、形式的,卻推動了許多實質上的違憲之政策,讓台獨思想混淆了國家憲政體制,導致社會分裂。

馬英九總統突然於春節後揭示,以後在公文書中稱對岸要用「大陸」或「中國大陸」,而不可用「中國」。馬何以有如此忽然之舉?總統府解釋說這是「回歸憲法」。誠然,一切回歸憲法,這就對了。民主政治最簡單的道理就是要遵守憲法,依法而治。身為國家元首的第一要務就是守憲、護憲。馬英九是想通了還是覺醒了,我們不知道,但無論如何,我們要給予掌聲。

馬英九此一嚴正宣示,和他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訪問中的說法,不但守住了憲法底線和立國精神,在相當程度內也會對台灣混淆不清的國家認可觀念有一定的澄清作用。同時,馬的談話對兩岸關係將會產生幾種效應。一、去除北京所擔心由李登輝、陳水扁所造成的「兩國論」思想;二、說服北京對台北的「九二共識」要有信心,「一中各表」是實存的而非虛假的;三、可以使兩岸在國際空間方面朝向互諒互助方向前進;四、使兩岸在經濟整合方面具有更好的前景;五、使兩岸文化交流找到更真實的中華文化精華,擴大「求同存異」方向。易言之,中國是由兩岸三地(含港澳)的人民所共同代表。


民進黨元老謝長廷曾提出目前憲法是「一中憲法」的見解,獲得大陸不錯的反響,不過受到黨內批評及獨派人士強烈批判之後,便不再提出。其實謝的看法是正確的,擺掉政治意識形態而就法律本質來說,中華民國憲法雖經過李登輝時期幾次修憲,但在國家的主權和領土上仍是一個中國為本的終極統一憲法。例如陳水扁不敢廢掉的「國家統一綱領」就是根據憲法一中原則而制定,連美國都公開說國統綱領只是暫時停止運作而不是廢除。這也就是迄今為止,北京並未認為台灣尚未走上「法理台獨」之路,故兩岸仍可以進行和平發展。


民進黨目前在進行對中國大陸政策的新論述,謝提出「憲法各表」主張,似乎想替舊政策解套,不過,謝長廷只講了一半,就是說他心目中的憲法是中華民國的一中憲法?還是空有中華民國之名卻被修成放棄一中原則的憲法?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是台灣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與中華民國的憲法都是一中憲法,故在「九二共識」中以「一中各表」和「各表一中」而達成「求同存異」的共識。所以,「回歸憲法」並不一定會回到本源,甚至可能出現另有所指。


實際上,民進黨的問題不在他們要不要遵守憲法,而是在它的「台獨黨綱」。所以,多年來事實證明,講中華民國是表面的、形式的,卻推動了許多實質上的違憲之政策,讓台獨思想混淆了國家憲政體制,導致社會分裂。

北京不是看不懂民進黨及其政治人物,對他們的言論主張,都會反覆研析,不易受迷惑。目前,台灣的主流民意以維持現狀為主,就使北京有寬裕而彈性空間可以進行和平發展的環境,只要兩岸都謹守孫中山的思想理念,兩岸永久和平可期。

【《新新聞》1251期,2011224日,頁52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台北迴避不了兩岸政治談判

文:陳毓鈞(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

現在台灣的名義對大多數主張維持現狀,但現狀是不可永遠不變,因為世界政治已經重新洗牌,而台灣身旁的巨龍更是今非昔比。台灣要考慮的是,要自己去解開繩索化解困境,還是被逼得把裡子和面子都讓給別人,自己賠光籌碼?

胡錦濤對美國國是訪問記者會中的聯合聲明,和去年歐巴馬訪中時的聯合聲明大同小異,雙方在公開場合也沒有刻意提出台灣問題,但並不表示沒有觸及。值得注意的是,胡到華府的第一天晚上,歐巴馬招待胡錦濤的晚宴,對外不公開也不做文字紀錄。美方作陪的是國務卿希拉蕊和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中方則為國務委員戴秉國和外長楊潔萀。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很難心像中方會不討論台灣問題。

胡返中後,美國在台協會理事長薄瑞光來台北向馬政府會報歐胡會情況,已證實北京向華盛頓提出要包括主權、領土在內的核心利益之中美第四公報,美國沒有答應。這說明雙方的確討論了台灣問題,當然一定包含美台軍售議題。儘管沒有達成公報協議,但歐巴馬在聯合聲明中表示美國歡迎兩岸在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進行對話,而政治對話正是北京想要的。而政治對話在美國看來就是包括領土、主權、安全問題。

台灣政權可能變天北京危機意識上升

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緩和不少,交流方面有很大的突破,特別是經濟方面。不過,北京認為台北係「經濟要利、政治要拖、軍事要硬」,全力迴避兩岸政治談判。前年北京高及代表團到台北參加「兩岸一甲子會議」,回去後認定國民黨高層對「九二共識」從清晰轉向模糊,有獨台北化傾向。大陸更有一種意見認為和平發展不能忘了和平統一,和平發展只是階段性的必要,然統一才是最終目標,台灣若只要和平不要統一,是不能接受的。

馬英九在今年元旦祝詞中宣示,台灣前途要由三千三百萬人決定,讓北京認為是放棄一中原則的第一步,因為過去國民黨的提法是「尊重」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的意願。北京對此有立即回應,海協會長陳雲林在全國台辦幹部會議上表示:「如果沒有反對台獨,如果沒有九二共識,一切將重新考慮。」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數個場合的演講,都特別強調「和平統一」的重要。隨後胡錦濤訪問美國,直接向歐巴馬表是兩岸政治談判的迫切性,而美國沒有反對。

北京雖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但現在面臨一個不安的政治形勢,即台灣政權可能變天,而這種可能性就加強了北京的危機意識。雖然毛和鄧都說過台灣問題可以等,然畢竟六十年已過去,對中國而言,台灣問題不可能永遠拖而不決。即將接班的第五代領導群體,見證了西方對中國的圍堵打壓,也經歷了大陸的奮發圖強,三十年完成西方花百年走的路,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整體軍事實力也僅次於美國。另外,在太空科技、交通、體育、旅遊、娛樂等方面亦都能量驚人。因此,以這樣的國家和帶有自豪感的領導世代,而不去堅定的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以及民族的未來命運是不可能的。

現狀不會永遠不變台北不能視而不見

現在,台灣的民意最大多數主張維持現狀,但現狀是不可能永遠不變,因為世界政治已經重新洗牌,而台灣身旁的巨龍更是今非昔比。固然兩岸和平的交流比從前大有進展,然永久和平從來不是輕而易舉可以獲致,它必須依靠「三心二意」(信心、耐心、勞心+意願、意志)來加以維持。北京界定台灣問題乃其核心利益,而美國並非如此。這個差異就使台灣人民必須去嚴肅思可是要徹底依靠美國求生存?還是要尋求和大陸進行協商的機會以確保生存發展?


和平之意義在於降低發生軍事衝突之風險,以避免形成大小形式的戰爭。過去兩岸曾在1955年和1958年發生戰爭,1961年和1996年接近戰爭邊緣;因此,軍事安全議題應該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互動關係中優先處理的問題。馬英九曾公開表示要和北京討論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賴幸媛亦呼籲北京展現誠意,撤除東南飛彈。北京對此已有回應,稱願意協商軍事交流問題,國台辦主任王毅亦曾表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重要性。所以,為了台海安全,避免誤判導致衝突,可以先從軍事透明化的方向進行協商。

隨著大陸有形實力的壯大,對美台軍售問題的要求與壓力必然愈來愈多、愈大,其對《八一七公報》已感不滿、不耐,故已要求簽署第四公報。國際政治有一千古不變的定律,即條件是隨形式而更換的。台灣要考慮的是,是要自己去解開繩索化解困境,還是被逼得把裡子和面子都讓給別人,自己賠光籌碼。如今,北京已將政治議程搬上檯面,台北恐不能是而不見或推三阻四,也不要已為兩岸經濟形式不會生變退化。

【《新新聞》1248, 1249期合刊本,201121日,頁44-45

胡錦濤訪美,姿態可以很高

文: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此之前,北京讓美國見識到中國軍力的躍升、習近平會見蓋茲時堅定表示反對美台軍售、北京派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前往南歐,向發生歐債危機的國家保證購買其公債,並力挺歐元抗衡美元。北京的種種動作,預示處於國內政治弱勢的歐巴馬政府將面對一個氣勢不斷上升的中國胡錦濤。

胡錦濤訪問美國前夕,大陸央視主動報導第四代戰機,殲二十試飛的消息,引起全球關注。而且在胡接見美國防部長蓋茲時,胡還親自證實殲二十首飛成功一事,尤屬十分不尋常之舉。

過去,大陸對發展未來的高科技武器一向採高度機密作業,如今改變做法,當可解釋為對美國一直要求中共軍事要透明化的回應;但更重要的涵義是隨著中國有形國力的壯大,大陸的對襪戰略已逐漸從「韜光養晦」轉向「攻守兼備」。易言之,既要「有所不為」也要「有所作為」。

蓋茲本想去年訪問中國,然由於美台軍售問題而延擱。加上美國期中選舉以前,美國國內形成一股反華情緒,在人民幣匯率問題和貿易赤字問題上向北京施壓,但北京不為所動,還派溫家寶到歐洲串連,強化中德關係,挺歐元對抗美元,絕不學以前的日本屈從美國的壓力。結果是美國期中選舉反華情緒較濃的民主黨大挫敗,重創歐巴馬政府和北京討價還價的能力。蓋茲在中美關係氣氛不順之際,訪中之行難以成行。

其中選舉大挫敗重創歐巴馬威信

蓋茲最終得以訪中,是來自於朝鮮半島危機的影響。北京對朝核危機的立場一向主張重開六方會談,以和平談判方式邁向無核化的朝鮮半島。不過,歐巴馬政府卻對金正日十分反感,特別是國務卿希拉蕊對北韓態度十分強硬,強調平壤若不改變對外行為,美國絕不重開六方會談。天安艦事件發生後,南韓但度更為強硬,而美國、日本皆一致支持李明博立場,使得身為朝鮮盟友的中國面臨美日韓對平壤的聯合挑戰。

在中日釣魚台爭執上,美國暗中力挺日本的態度已引起中國的不滿;而美國把南海問題引入東協會議,更引起北京高度警惕。乃至延坪島事件爆發,朝鮮半島戰爭危機引爆,南北對立姿態強硬,核戰陰影更引關切。

一開始,美國強化了和韓國及日本的聯合軍演,向北韓威嚇,並有意向中國耀武揚威。然而,平壤不為所動,因為握有核彈。北京除反對軍演,重申召開六方會談以緩和緊張,並在聯合國反對制裁北韓。美國務院在希拉蕊領導下態度強悍,除呼籲北京要施壓平壤外,也要北京負起責任;但北京不買帳,派特使戴秉國赴北韓重申支持外,也勸金日正接受重開六方會談。

戰爭危機真正出現,美國也不想硬碰硬到底,白宮派出特使史坦伯格赴北京,尋求中國向北韓勸和;果然面對南韓大動作軍演,北韓宣布不值得回應,危機頓時化解。從危機初起,北京面對美日韓的共同壓力,但採取穩健均衡的策略,和華盛頓保持「鬥而不破」的態勢,給自己裡子也給別人面子。同時,北京為了不使胡錦濤訪美有所變化,也要確保半島危機緩和後出現重開六方會談之機會,讓蓋茲完成訪中之行也是必要。

美國愛說三道四但須依靠硬實力

不過,在胡訪美前和蓋茲訪中之時,北京讓美國見識到了中國軍力的躍升,大陸軍方也同意和蓋茲討論太空核子防禦和網路交流問題,展現更為透明與自信態度。下一代領導人習近平會見蓋茲時意堅定表示反對美台軍售,盼中美雙方互相尊重對方主權安全與領土完整,才能鞏固和擴大共同利益。

在經濟實力方面,北京派出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克強赴南歐,向發生歐債危機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三國保證將購買這三國的公債,並力挺歐元抗衡美元。從北京的種種動作,可以預知處於國內政治弱勢的歐巴馬政府將面對一個氣勢不斷上升的中國胡錦濤。

上一次胡錦濤訪問美國,受到民運人士干擾,布希政府對安全漏洞採不了了之態度,北京心裡不滿,但隱忍下來。現在,天下形勢已經改變,美中的消長態勢對全球的影響已經十分明顯。美國喜好以「軟實力」向別人說三道四,但美國沒有強大的「硬實力」做背靠,軟實力是有限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硬實力已積累深厚的基礎,不但可以有效保護自己,也不怕別人挑戰,有所為也可以有所不為。今天北京將孔子像樹立在天安門,代表要擴大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一個多樣化的世界,東西方的軟實力較勁正要開始。

【《新新聞》1246期,2011120日,頁62-63

新新聞論壇:台灣難爭辛亥革命論述權

文:陳毓鈞(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

崛起的中國大陸,令台灣過去領先的不少優勢不復存在,連國民黨奉為正朔的辛亥革命與武昌起義都要拱手讓人;而台灣內部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更是造成台灣在爭辛亥革命論述權,未戰先敗的主因,因為二十多年的本土文化發展以及去中國化運動,終於導致這種結果。

今年逢辛亥革命百年,兩岸都有動作,準備利用此一時機以爭取對近代中國的歷史論述權,做為繼承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正統,並博取海外龐大華人的認同與支持。

大陸官方十分重視辛亥革命的重大歷史意義,投下大量財力、物力來樹立歷史正確。台灣官方除花一些錢在「紀念民國百年」慶祝活動外,卻缺乏在史觀和思想領域進行廣度和深度的探討活動。馬英九政府只能機械式的高喊「中華民國百年」,然卻無法合理正確勇敢地向人民詮釋中華民國如何走過百年。

然而,曾經與中國文化為敵以及錯誤解釋中國歷史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如今卻生聚教訓,回過頭來要擁抱「有偉大文明的中國」,並且要做為中國的正統去發揚中華文化。

當然,台灣內部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更是造成台灣在爭取辛亥革命論述權,未戰先敗的原因。當年中共倒向蘇聯,發動文革、破壞中華文化,而台灣則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的認同與支持,要研究中國,不管是歷史、文學、論文,即使是中共研究,都要到台灣來。如今,形轉勢易,崛起的中國大陸,令台灣過去領先的不少優勢不復存在,連國民黨奉為正朔的辛亥革命與武昌起義都要拱手讓人。

目前,台灣內部的發展,已使這場辛亥革命百年之爭對台灣來說顯得愈形無足輕重。因為二十多年的本土化發展以及去中國化運動,終於導致這種結果。例如:()藍綠陣營都認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即使主流回歸憲法的馬政府也不敢明講;()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中國史已從必修變為必選,有人甚至主張將中國歷史列為外國史;()台灣許多年輕人都不知道中華民國國號之來源,還有人認為中華和中國沒有關連,代表不同意義;()即使是目前的中華民國史也被修剪得像一本中國國民黨史,誤導了台灣人民。

其實,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一場民族主義運動。當時的知識菁英眼見滿清腐敗至極,已無法抵抗外國列強侵略,中國已陷於次殖民地境地,而思打倒帝制以建共和。也就是如孫中山所說,要求世界各國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至於所謂自由民主當時還沒在一般中國人心目中發芽,德先生和賽先生之受到重視都是民國成立後發生的事情。即使連深受西方民主政治洗禮的孫中山都認為中國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國家振興。

對中國來說這一條路是十分漫長的,迄今大陸還在摸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學西方式民主的台灣,其民主自由的運行,也還存在許多問題,與西方存在一段差距。因此,如果有人想在辛亥革命和自由民主之間大做文章,那不但是引喻失義,更是徒招笑話而已!

【《新新聞》1254期,2011317日,頁8

執政者不可不清楚中華民國歷史:紀念建國百年,要名正言順

文:陳毓鈞(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

國史館長林滿紅因為將毛澤東、鄧小平列入民國百人票選而遭受攻擊,一位忠於歷史的學者,在意識形態的壓力下去職,真是情何以堪!而馬政府處理林滿紅的態度,不是可惡就是可恥,其辦理紀念建國百年心態,採取半調子的選擇性與割裂性的手段,令人憤慨!

就在馬政府正要大舉慶祝建國百年之際,國史館長林滿紅因為將毛澤東、鄧小平列入民國百人票選而遭受攻擊,突然請辭,馬政府立刻批准。這事件再度突顯了一件事,即馬英九過去曾大力抨擊陳水扁政府都是用「政治正確」來看待歷史、曲解歷史。那麼,這一件事說明了馬政府也是用「政治正確」來壓制「歷史正確」。所以,馬政府以後在看待中國史或台灣史方面,不用再取笑民進黨了,不都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紀念建國百年,當然是要紀念中華民國成立一百年,要從一九一一年算起,否則怎叫百年?對於歷史,老百姓不是很清楚,然而執政者卻不能不清楚;尤其是中國國民黨,一個以孫中山為神主牌的百年政黨。

請問在台澎金馬的中華民國何時經修憲改變它的本質屬性?中華民國憲法有規定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嗎?憲法中有放棄中國將終極統一的精神嗎?依據一中原則制定的「國家統一綱領」廢棄了嗎?這些立國原則,馬政府不敢講清楚說明白,在「事實台獨」陰影下,每天躲躲閃閃,只想利用中華民國的剩餘價值,卻不敢忠誠地面對中華民國,成為一個精神分裂的政府。

馬政府處理林滿紅的態度,不是可惡就是可恥。一位忠於歷史的學者,在意識形態的壓力下去職,真是情何以堪!曾以學者和知識為號召的馬英九政府,今天淪落到如此境地,你說是誰致之?過去兩岸的反共教育和反國民黨教育都是歷史的不正確,兩岸人民的不幸,西方眼中的籌碼。大陸改革開放已三十年,台灣解嚴得更早,如今面對民國的人物,還要用小鼻子、小眼睛的思維,那還搞什麼紀念建國百年?歷史是由人、事以及時間所構成的道理是非,北京已願意明年和台北合作來探討辛亥革命百年,那台灣卻對辛亥革命愈來愈不知其所以然,那頂著中華民國的國號幹什麼?

馬政府積極籌辦紀念建國百年,似乎重點是「百年」而不是「民國」;易言之,就只說這個國已一百歲,卻不說明它如何活到一百歲。中華民國的百年歷史出了許多英雄人物,是不是只說國民黨來台以後在反共教育下的人物?百年來發生了許多大是,包括國民黨內鬥爭、國共鬥爭、國共內戰,是否應該呈現真實面貌?中華民國在台六十多年中,有成就的一面,亦有缺失的一面,總不能只講好的一面吧?

中華民國不是來台灣後才叫中華民國,它有百年的法理正統和歷史傳承,是當代中國的若干主要成份。孔子早就說過,辦國是必也正名乎,名正才能言順。馬政府辦理紀念建國百年心態,採取半調子的選擇性與割裂性的手段,令人憤慨!如果只要台灣不要中國,何不更改國號,將「Republic of China」的中國拿掉,改為「Republic of ChungHwa」算了。

【《新新聞》1242期,20101223日,頁57

中國外交從「韜光養晦」轉向「攻守兼備」

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胡錦濤此次訪問美國和上一次不大相同,這次不但是外交禮儀上最高規格接待,而且到達華盛頓的晚上,即在白宮進行不公開、不發表文字紀錄的私宴,是中美關係史上未有。同時,胡率領五百位中國企業家到美國採購和簽合作契約,如買二百架波音機(二百億美元)等等,並為美國創造二十三萬五千個工作機會,其手筆之大,前所未有。而美國各最大公司集團的執行長(CEO)都到白宮和胡會面、聚餐,謂全世界都開了眼界。

上次胡訪美,美國不給國是訪問,慢條斯理接待,還出了安全漏洞問題。北京雖然不滿,但隱忍下來。今天,天下形勢已經轉變,世界政治重新洗牌,中國的發展未可限量,力不從心的美國,對北京仍有戒心,但亦必須進行必要的合作,甚至有求於中國的事會更多。歐巴馬公開表示要賣給中國更多東西,而希拉蕊則大談「同舟共濟」的中國哲學,說中美兩國要互相學習。

胡錦濤不僅得到了面子也有了裡子。北京這一次直接向華盛頓提出簽署第四公報,寫明規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問題。美國沒答應,然在聯合聲明中歐巴馬表示歡迎並鼓勵兩岸進行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此一舉動說明中國對於過去三個公報中美國所做的承諾並不滿意,特別是事關美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該一公報規定兩岸情勢緩和走向和平發展時美國要減少對台軍售甚或停止。如今兩岸已緩和,但美國卻愈賣愈多,台灣照買不誤。大陸內部有人認為《八一七公報》是三十年前的東西,今天下大勢已變,中國也不是當年底子薄弱之國,有必要重新檢視該一公報。去年美國防部長蓋茲本想訪中,然因美台軍售問題,北京中斷了雙方軍事高層交流。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將不會在此一問題上逆來順受。

蓋茲在胡錦濤訪美之前得以完成訪中之舉,係由於朝鮮半島危機所致。去年中,華盛頓對平壤態度十分強硬,天安艦事件發生後,美日韓形成聯合陣線,向朝鮮施壓,並藉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不但警告平壤亦向北京耀武揚威。希拉蕊還要北京向平壤施壓並負起責任。然而,中國面臨美日韓的聯合戰線,不為所動,除重申召開六方會談外,在聯合國也反對制裁朝鮮。及至延坪島事件爆發,戰爭危機升級,握有核彈的金正日大有不惜一戰之姿態。此時,核彈陰影真正出現,美國緊張了,除要支持盟友李明博強硬立場之外,也向北京要求降低緊張形勢,歐巴馬派出特使史坦伯格到中國,盼北京勸和平壤,以免演變全面戰爭。

中國在朝鮮半島危機中,除不斷強調重開六方會談的政策原則外,派出特使戴秉國到平壤重申支持盟友外,也力勸金日正接受重開和談。但李明博為了國內政治需要進一步將軍演升級,半島危機山雨欲來風滿樓。豈料,平壤以一句不值得回應對付首爾,頓時危機化解,而關鍵在於中國的協調。易言之,北京除堅持自己的立場外,亦採取穩健均衡政策,給別人面子也給自己裡子,對美國採「鬥而不破」策略,保留迴旋的空間。要之,就是運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既可攻亦可守。

半島危機解除,中美關係轉圜,為確保胡訪美之事不致生變,讓蓋茲完成訪中之舉乃屬必要,在胡訪美之前,北京央視主動報導第四代戰機──殲二十試飛成功之事,而且胡在接見蓋茲時亦親自證實此事。以往中國對於發展未來軍事科技之事,向來採高度機密作法,如今讓美國見識到了中國軍力的躍進,確屬罕見。這說明中國對美國一向要求的軍事透明化有所回應外,對自己軍事實力的發展也愈來愈有自信,所以,大陸軍方也同意和美國討論太空科技防禦及網絡交流之事,同時向美堅定反對美台軍售之事。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事件之一就是中國經濟崛起,如今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過去美國對中國經濟經常說三道四,去年美國經濟衰落,把中國看成替罪羊,在人民幣匯率及貿易赤字上向北京施壓,美國內形成一股反華浪潮。但是中國不為所動。北京派出溫家寶到歐洲串連,和德國聯合抗衡美國。在胡錦濤訪美之前,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出訪南歐,保證購買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三國公債,力挺歐元對抗美元。經濟是外交的重要支柱,未來中國必然會善用此一因素,不再害怕美國的恫嚇。

美國喜歡教訓別人,自以為是,橫行霸道,但沒有硬實力作靠山,軟實力是有限的。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積累了深厚的軟硬實力基礎,不但可以有效保護自身國家利益,也不怕別人的挑戰。例如去年的釣魚台事件,中國對日本採「以和為貴」立場,沒想到日本得寸進尺,步步進逼,美國還暗中力挺。北京見狀採取絕不退讓原則,使日本踢到鐵板。多年來,美國一直想染指中國的南海主權,暗中鼓勵越、菲、馬等國向中國挑戰,去年下半年的東協會議中,更把問題帶到會中,北京採取可以和平談判共同開發但主權絕不退讓立場,結果大會決定不納入南海問題,使美國碰了一鼻子灰。

在江澤民時代,中國有大國外交的討論,但那時的中國充其量是大國而不是強國,尤其面對美國那樣超級強權,因此對外策略以謹慎務實的韜光養晦為主。到了胡錦濤時代,中國國力大幅躍昇,世界形勢有所轉變,美國霸權已顯力不從心,中國外交作為受到更多期待。以今天中國的政、經、軍實力,中國是可以有所作為,然亦不能頭腦發熱,必須審時度勢,也要有所不為,既可攻亦可守。中國文明是偉大、優秀的,講求王道,拒作霸道。如今中國人將孔子像立在天安門廣場,正是向全世界宣示,中國將走「濟弱扶傾」、「以鄰為伴」、「合作共享」的外交總路線。

【《海峽評論》243期,201131日】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

「漢青兩岸基金會」時事座談紀錄
《海峽評論》編輯部整理

目前在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任高級研究員的陳毓鈞教授今夏成立「漢青兩岸基金會」,2011617日下午該基金會假台北中國統一聯盟會議室主辦一場「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時事座談,邀請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瓊恩、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曉波、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以及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女士,針對「國軍」究竟是哪個國家的軍隊各抒己見。
陳毓鈞說,雙親過世後留給他一筆財產,他拿出一部份成立「漢青兩岸基金會」,要想辦法讓統派在台灣大聲發聲。基金會同時提供獎學金,鼓勵大陸與台灣學子投入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的研究。他指出,基金會的目的是要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最終為達成中國的統一努力。國軍究竟是哪國軍隊,他認為統派不能沒有聲音,因而邀《海峽評論》雜誌社舉辦時事座談。以下是與會學者發言,首先講話的是中國政法大學吳瓊恩教授。
國共兩軍都是中國軍隊
吳瓊恩:一、國共兩軍建軍的淵源都在中國大陸:1924120日至24日,中國國民黨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的基本改造方案,並通過聯俄容共政策,同意共產黨員可以跨黨,兼具國民黨和共產黨黨員身分。「一大」選出蔣介石為黨軍事委員會委員,並參與在黃埔籌辦軍校。53日,蔣介石接任黃埔軍校校長。616日開訓典禮。918日以中國國民黨名義發表《中國國民黨北伐宣言》,推倒軍閥及其賴以為生存之帝國主義。
1927412日,國民黨認為共產黨隱身在國民黨內,卻發展壯大自己組織,開始清黨,並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國共合作破裂,展開長達十年的內戰。國民黨在上海清共,周恩來幾乎喪生,七月間逃往武漢,八月間參與策劃南昌暴動。中共在81日建立中國人民解放軍。
由以上國共兩軍的建軍淵源可知,國軍和共軍都是中國的軍隊。因為推翻滿清政府後,國家憲法尚未制訂,軍隊國家化一時尚難制度化,兩軍因政治意識型態各有不同,建立現代化國家體制的理想南轅北轍,雙方都在追求國家的統一理想,此時都是中國的軍隊,不過國軍在正當性的角色,稍佔上風。然而國共兩軍在第一次合作北伐後分裂,直到1937年國共兩軍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兩軍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立場,一致對外,都具備了正當性。此時因外患逼人,憲政體制尚難有適當機會樹立起來,兩軍都是中國軍毫無疑義。
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國共兩軍都是中國軍隊:法理上只要雙方尚未簽訂停戰協議,就是中國的內戰尚未結束。現在聯合國及全世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建交的國家,都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雖然國軍已經國家化,但它是中華民國的國軍,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即是中國軍隊。1971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這一個中國的主權,而台灣加大陸即等於一個中國的主權,台灣尚未獨立,也永遠獨立不了,共軍在此系絡下,當然更是中國軍隊。當內戰尚未結束,國共兩軍都是中國軍隊,也無所謂叛國不叛國的問題,因為都是內戰嘛!是建立國家體制理想的爭議,不是敵對國家的戰爭。
三、退役將領關心國家統一問題,是否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這是中國現代化國家體制尚未完成的建國運動。這是國家體制層面問題,不是政府公共政策問題。基於當政者盱衡國內外複雜情勢,有可說可做者,亦有可說不可做;更有可做不可說,或不可說也不可做者,不在其位難謀其政,但民主時代應廣開言論,提醒執政者注意輿情發展,無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說法。頂多是君子修養要體諒當政者的苦衷,不要輕易發言。
(2)但是建國問題是國家體制層面問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每一國民的責任,雖與公共政策有關,但國家與政府的層次畢竟不同,凡有責任感的國民,皆可在此一國家的建國問題提出感受與意見,以引導政府公共政策的發展方向。
「民族統派」的旭日東升
從以上的分析,可充份理解到中國當代史的一條規律,凡以中國民族主義為基礎的救國建國運動,雖然過程艱辛,百折千回,最後一定成功;而拋棄「振興中華」的民族使命者,必將萎縮偏安和失敗。
孫中山革命高舉民族主義的大纛,十次失敗,最後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去世後,國共第一次合作,共同抵抗有帝國主義背景的北洋政府,終於成功,一統中原,這是中國民族主義在當代史上第二次的勝利。北伐成功後,國共分裂10年,終於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下,國共第二次合作,歷經8年抗戰,最後又獲得勝利。抗戰勝利後,國共又第二次分裂,於是內戰又起。1949年,中共的勝利,論者或歸因於黃埔一期學生,訓練6個月就畢業,升遷快速,戰場歷練不足,何其見識如此狹隘?這種小見識必須答覆一個問題,即何以黃埔優秀政、軍人才在蔣介石領導下都是蠢材,跑到毛澤東那裡就變成一流人才的元帥(如賀龍、林彪、葉劍英),還有周恩來等政治人才,為什麼都不願追隨蔣介石?
另有一種說法,即三民主義比馬克思主義要好。這種主觀上的意見,筆者可以尊重,但必須經過客觀的學術檢驗。就好比有人說陳菊長得比林志玲漂亮,我們可以尊重個人意見,但也要經得起美學的檢驗。事實上,馬克思是19世紀後半葉歐洲最有學問的學者,幾乎是學界共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學術上來說,差馬克思主義遠甚,主因是馬克思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未必是真理),而三民主義偏向革命的實務行動;馬克思主義較適合革命運動階段,三民主義較適合革命成功後的建設階段。今天總結經驗,讀者千萬勿陷入教條主義而泥古不化。
中共因把「振興中華」的旗職,從國民黨手中奪過來,而獲得中華民族主義的深厚基礎與獻身革命;反觀國民黨,面臨外敵窮寇逼人而來,卻大喊「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也難說完全不對,主要是時機把握問題,拿捏不準,即受全民的唾棄。
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振興中華」的願望只得落在中共身上,實際上拖到197812月改革開放以後。1958823金門砲戰時,毛蔣兩人在「一個中國」民族主義立場上一致對外,讓老美分裂中國的權謀不得實現,守住金馬仍為福建省迄今不變,國共兩軍都是中國軍,面對「美帝」雙方一條心,可圈可點。毛蔣兩人畢竟都是真正的中國人,並未背叛民族大義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1972年,隨著保釣運動結束後,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推出一位新疆人名叫敏宏奎(筆名孤影)的大作《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開始在輿論宣傳上修理青年學生的中國民族主義,強調偏安台灣,忘掉大中國,實際上隱藏著恐懼兩岸中國民族主義的連結,如果連結得好,那個沒出息的國民黨,根據他們的經驗,一定沒信心,害怕再一次輸給中共。
「嗜欲深者其機淺」
所以,70年代初期的學生保釣運動,是兩岸中國民族主義運動自發自動的最後一次表現。無知又膽小的國民黨,忘了愛鄉愛民族的表現本是人性自然的流露,不須要任何政黨的煽動,就自然會凝結起來,此與美國不同(他們同鄉同學觀念淡薄),美國人必須依靠前面的願景凝聚人心;中國人就必須靠後面的血緣地緣關係,擴大社會群眾基礎,再加上孫中山以來新的因素,即建國理想或政治路線的動員,就此而言,國民黨早已失去路線鬥爭而陷於狹小局面的私人恩怨利害的爭鬥,早已放棄民族大義之爭。共產黨卻精明得透悟民族大義的利害爭鬥遠高於私人恩怨小圈圈的鬥爭的大道理,最後共產黨取得政權,這是最最關鍵重點,教條主義的某將軍看不到這個大道理,有民族大義的許歷農等將軍值得敬佩就在這裡。
1987112日,蔣經國決定開放探親,亦是中國民族主義最後良知的呈現,這一開放,害得後來的李登輝與陳水扁去中國化,永遠難以成功。1989年六.四那一場風波,是中國青年迷信西方文明最後強權代表--美國的失誤,鄧小平高瞻遠矚以「中國人的兒子」民族大義終於壓下西化派的趙紫陽及那些《河殤》的秀才們,才有今天GDP世界第二的成績。19995月,中國青年70萬人(包括部份台灣青年)抗議美國兩顆炸彈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這又是一次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當然這種覺醒是不夠的,還要在學術文化教育上迎頭趕上去,不要沾沾自滿於GDP世界第二而得意忘形,如果那樣的話,中華民族又沒救了,共產黨的將來必垮無疑。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的兩岸直航三通及ECFA的簽訂,可說是繼承蔣經國開放探親的中國民族主義路線,可圈可點。但最近為了許歷農等老將們的訪問北京而表示震怒則是愚而好自用的表現,對選情不見得有好處,寄語小馬哥(用老馬哥較妥),莊子:「嗜欲深者其機淺」,嗜欲最深者莫如權力欲,如無民族大義或超越政治現實的理想指引,那是不可能有長遠效果的智慧,其機淺,此之謂也。
1990年代知識經濟來臨,1991年蘇聯解體,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人類追求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理想的對立已然結束。今後何去何從有待人類的創造力,此時此刻,中華民族後面的凝聚力,也就是歷史文化的凝聚力益發重要,以此為基礎,摸著石頭過河,重新開創中國的新文化,引導人類新一波文化發展的方向,此其時矣!馬英九縱使再幹四年總統,如果無知無識於人類文化的發展大局,中國文明的興起趨勢,而自滿自足於台灣小朝廷的總統,其志將何其小哉!將為天下人所小視焉!
觸動了台獨敏感的神經
王仲孚:兩岸退役將領聯誼,說了句「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隊」,為什麼會引起這麼大的風波,我個人的感覺就是這話觸動了台獨敏感的神經。
台灣最近這二、三十年是在往台灣獨立的方向移動、佈局,不是往統一的方向在佈局。我在教書,對教育政策感受的最明顯,教育文化完全是在往分離的路線上佈局,通過文史教育,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民族文化認同。現在已發生了很大的作用。
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我們的總統聽了說是在震怒,我不曉得他「震怒」什麼?請問:兩岸的軍隊不是中國的軍隊是哪一國的軍隊?你要講清楚呀。
軍隊跟國家有密切關係,軍人不能沒有國家,國家也不能沒有軍人。1949年以後蔣公在台灣整頓軍隊,強調繼承黃埔建軍的傳統,1952年建立軍人五大信念: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這顯然是仿美國西點軍校的校訓「責任、榮譽、國家」( HONORDUTYCOUNTRY)加上主義、領袖湊成的。記得蔣公還特別論述一番為什麼要把「主義」、「領袖」放在「國家」的前面,記不得他的論述的邏輯是什麼了,但這不重要。
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從南京遷台至今,一直主觀的強調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主權的正當性,憲法俱在,沒聽說國名有何改變?「軍人五大信念」中的「國家」是甚麼「國」?作為三軍統帥的總統,豈可不知?
回顧中國近代的軍隊,清朝的八旗、綠營、湘軍、淮軍,也是中國的軍隊。民國以後,黃埔的建軍北伐,稱「國民革命軍」,北伐後稱「中央軍」,即使北洋軍閥的軍隊,當然都是中國軍隊。1933年共軍正式宣佈「八一」建軍的「工農紅軍」也是中國軍隊。雙方交惡,打仗,稱對方匪軍,「匪軍」如不是「洋匪」應該也算中國軍隊。抗戰期間,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新四軍;國軍則是中央軍,中央軍之外還有西北軍、東北軍,這些都是中國的軍隊,抗戰時期統稱「中國軍隊」是沒有問題的。《大刀進行曲》歌詞:「咱們中國軍隊,勇敢前進」,「咱們中國軍隊」,包含了上述所有抗戰軍隊的名稱,通通是中國的軍隊。
抗戰勝利以後,國共決裂,國軍稱共軍是「匪軍」,共軍稱國民黨軍是「蔣軍」,意指蔣介石私人的軍隊。1949年以後兩岸對峙,雙方怎麼稱呼?我們在1950年代還是稱「匪軍」,但是在60年代初的時候,教科書就改為「共軍」,但一般的媒體還是稱「匪軍」。

1949
年之後大陸怎樣稱呼台灣的軍隊呢?我特別打電話向上海師大歷史系王鐸全教授詢問,經過他一天的察訪後告訴我,1950年代的初期,稱「敵軍」,後來稱「蔣介石反動派軍隊」,或者是「蔣介石反革命軍隊」,或者「國民黨反動派軍隊」。我認為不論「匪軍」也好,「國民黨反動派軍隊」也好,事實上都是中國軍隊。
兩岸的軍隊都是中國軍,錯了嗎?
台灣究竟要不要追求統一,如果要追求統一的話,軍隊是國家非常重要的一環,國家不可能沒有軍隊。這個軍隊應該怎麼稱呼?
兩岸幾個退休將領的談話,只是空談而已,於是台灣這邊的一些媒體、民代,就把夏上將說成叛國,要把終身俸取消,矢石俱下,簡直要置人於死地。
現在台灣的軍隊自稱「國軍」,大陸軍隊自稱「解放軍」。
「解放軍」這名稱是國共決裂、內戰開始後,毛澤東把八路軍、新四軍改為解放軍,「解放」二字表示從事的戰爭是正義的,有正當性,這三個字力量是很大的。解放軍因為一直打勝仗,這個名字太寶貴了,所以這個名稱已寫入憲法,不能更換,一直稱解放軍。
現在既然講和平統一,軍隊派不上什麼用場了。但雙方應該怎樣稱呼,難道不能討論討論嗎?大陸更應該很認真的討論,何以一言不發?依目前情勢,和平統一還是要大陸做主導,因為地方大,台灣已經放棄了主導的地位了。過去國民黨來說是往統一的方向在走,往統一的方向佈局,蔣介石還成立「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還講「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搬出孫中山這個牌位稱「國父」,現在誰在實行三民主義?現在北京天安門早已拿掉馬恩史列,節慶時也擺出孫中山來了。孔子也擺出來了,有人還停留在反共的舊思維裡,反個什麼共?
兩岸的軍隊都是中國軍,錯了嗎?沒有錯。我認為可以大聲的說,堂堂正正的講,我們就是中國的軍隊。試問:在台灣的國軍,是專門對付共軍打內戰用的嗎?外國人就不會來侵略台灣嗎?在台灣的國軍要負起保護中國的台灣這一塊國土的責任。記得三十多年前「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時,有國外朋友告訴我說,美國台獨、包括美國當局對台灣的安全最擔心的不是共軍武力攻台,最怕的就是台灣的國軍跟大陸的共軍一夕之間握手言和,「我們不打了,我們是兄弟!」
現在大家既然高談「和平統一」,討論兩岸軍隊要怎麼稱呼,國軍共軍都是中國的軍隊,都稱為中國軍,在邏輯上、在歷史的傳統上沒有任何的錯誤。沒有錯,是站在要謀求兩岸統一的立場來講的,是基於和平方式嘗試整合過去的衝突來講的。如果站在期待兩岸永久分裂的立場,當然不能同意。兩岸退休將領並無實權,他們的談話,也不過是「聊聊」而已,台灣為什麼有那麼激烈的反對,我認為台灣獨化已經很深了,觸動了台獨的敏感神經,是一些緊張過度的表現。
國民黨當局的估計錯誤

王曉波:這件事情,問題不在夏灜洲有沒有講「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這句話,夏灜洲沒有講這句話,是記者報導失誤。一個記者報導的失誤,為什麼在台灣造成這麼大的風波?

如果媒體有意挑撥,三步五時來這麼一篇報導,台灣當局不是只能窮於應付嗎?那麼要耍你太容易了。

為什麼台灣當局對這件事情會跳起來?是因為他認為這對他的選舉不利,怕這樣一個議題一炒起來,變成民進黨攻擊他的一個材料。

這樣一個說法,為什麼民進黨可以拿來做為一個攻擊他的材料?而不是拿來拉抬他的材料。以我的立場來講,國民黨的將領都到大陸去,要談和平統一,要談大家都是中國軍隊了,不是好極了嗎?為什麼對台灣當局來講會成為不利於他的選舉呢?

這還是要追究到台灣的社會,為什麼兩岸和解的接觸會造成國民黨以為對他的選舉不利?也就是因為台灣社會有好些的人是在反對兩岸的和解與兩岸的統一,所以民進黨可以拿這個來攻擊國民黨,讓國民黨得不到這些反對兩岸和解,反對兩岸統一的人的票。

我要說兩點,第一點,我認為國民黨當局的估計錯誤,這樣的攻擊能夠影響國民黨的選舉嗎?第一、以綠色選票來講,沒有這樣的攻擊,國民黨也得不到他們的票。第二點、對於中間選民來講,今天兩岸和解接觸已到這種程度,有這樣的將領去講這樣的話,他們會很生氣、會很害怕、會很驚訝嗎?也不會。所以罵也好,捧也好,對這些中間選民是沒有什麼作用的。但是對深藍的選民來講,會質疑當局是什麼意思?對深藍的選民會有影響,會打擊深藍的選民。

為什麼台灣當局會有這樣的一種反應?我認為是估計錯誤。他認為有票,我們認為沒有票,誰對誰不對,只有「實踐檢驗真理」。

國民黨沒有核心價值

第二點,更進一層來講,今天兩岸是要由和解到統一,還是由對立到獨立?兩條路線,如果最後是要統,整個價值系統是一套東西;最後是獨,價值系統又是另一套東西。有了價值標準和系統之後,我們才能說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如果最後的目的是台灣獨立,去中國化就是好。最後的目的是要統一,去中國化就是不好。價值判斷的好壞是要根據目的來判斷。

兩黨在競爭什麼?競爭政策的好壞。為什麼我的政策好,你的政策不好,這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判斷要根據目的。你的目的是要獨還是要統,要確立,確立之後,才能樹立起你的價值標準。用現在的話來講是核心價值。樹立起核心價值,根據核心價值,才能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國民黨從「小市民的心聲」以來,既不要統又不能獨,四十年來,我們看到國民黨在意識型態的領域是節節敗退。既不能統又不能獨,那什麼東西是好什麼是不好呢,他們說不清楚。關於兩岸政策,究竟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他們說不清楚。

譬如當年保衛釣魚台運動,我們要民族主義,我們要兩岸和談,兩岸統一,把我扣到警備總部去,還逼問我,你們什麼時候要統一呀?說我們講統一就是為匪統戰,與匪唱和。1972124日民族主義座談會,我首先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卻被警總扣押約談。1981年陳立夫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竟變成國民黨的口號。

警備總部扣我們帽子,說我們思想左傾,說我們開口閉口關心基層民眾,我說蔣院長不也是一天到晚去基層關心民眾嗎?關心基層民眾也是思想左傾。講民族主義,講兩岸和談,講統一,是為匪統戰。

國民黨從「小市民的心聲」以來只有吃喝拉撒,根本就沒有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維持現狀。將來要怎麼辦,說不出來,他根本沒有核心價值,沒有願景,沒有國家前途。沒有核心價值,就沒有是非善惡,沒有什麼是好是壞。

人家台獨民進黨很清楚,走向台獨方向的事情就是好,不走向台獨的,或者是會走向統一的政策就是不好。人家的是非標準很清楚在那裡。

在這種情形下,老將去兩岸交流,好不好,他不知道。但是美國的壓力一來,剛才講了,這些老將去交流是美國最忌諱的,美國說不好,那當然是不好啦。究竟對你國民黨,對馬英九兩岸和解政策的立場講,究竟好不好呢?然後民進黨說不好,好像就不好了。他自己沒有好不好的標準。

2004
年我介入連宋的選舉,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八樓開會,王金平手下的一個小組,朱高正拉我去。開始還講要堅持一個中國,後來說不能堅持一個中國,因為民進黨會罵,最後一直退,退,退,最後連「保衛中華民國」都不能喊,說民進黨會反彈。張麟徵跟我一個小組,我實在火了,我說你們說民進黨會罵,你們國民黨不長嘴巴的呀,不會罵回去?我說「憑你們幾個國民黨有能力保衛中華民國嗎?告訴你,誰敢動中華民國試試看,有人民解放軍保衛,誰敢動?」

二十多年來誰理中華民國憲法?

馬英九他整個黨是這麼一個黨呀。馬英九現在開口閉口還說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前什麼人講?二十多年來,誰理憲法?憲法當然就是一中憲法,是終極統一的憲法。他講不追求雙重承認,外交休兵,結果他的外交部長歐鴻鍊歡迎雙重承認。甚至外交部的公文稱大陸叫「中國」,所以他才出來講,政府只能稱「大陸」或「中國大陸」,稱對岸為「中國」,那我們中華民國是什麼國?

這次的事情來講,台灣的國軍不是中國軍,誰是中國軍?台灣一碰到選舉就抓狂。不是講不講這些話的問題,這些話根本不是有什麼了不起的意思,而是民進黨反對和老將去交流的問題。老將去交流也有很現實的政治問題。今天在台灣,國民黨有沒有能力跟美國人翻臉。

國民黨裡面還有多少人抱著對美國的幻想。以戰後歷史發展來看,台灣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所以台灣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政治體。戰後的台灣是什麼,在政治上是美國的代理人,代理美國以蔣制共。韓戰之後,美國的對台政策是「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後來蘇聯瓦解,蔣家消失,剩下是「以獨制共」,共產黨也很清楚,你要搞獨就打,美國又不願意奉陪。

所以蘇聯瓦解後,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為「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共」。要害在「不和」,所以美國要的台灣政權是個「不台獨的台獨政權」。阿扁要真台獨,鮑爾講得很清楚,你是要流我美國青年的血。「不台獨的台獨政權」才能「不和」。「不和」美國才能夠「以台制中」。

台獨政權已經有了將近二十年,沒有走出路子出來。馬英九上台要和解,如果兩岸和解,留什麼給美國「以台制中」?民進黨只要承諾搞台獨而不台獨,這就是美國要的。明年的選舉,蔡英文根本就是美國的代理人,美國所選定的對象。

國民黨還在幻想美國,在這種情形之下,能當美國代理人的已經不是國民黨了。國民黨應該有所覺悟,美國已經不要他當代理人了,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只能夠讓民進黨當代理人。國民黨不能當美國的代理人,要怎麼辦?在我的看法,國民黨唯一的活路,就是第三次國共合作,和平統一祖國。

中華民國裡面還有堂堂正正「中國」兩字

陳毓鈞:有些朋友講馬英九看不懂中華民國的憲法,我不同意。今天他很多奇談怪論,閃閃躲躲,甚至有很多藉口,我認為這是涉及到他個人的知識、價值觀的問題。我個人認識他雖然三十年,但他當了中華民國總統以後,我對他的批判特別嚴厲。不止在台灣,我還在大陸批判。

在台灣,包括民進黨的朋友,喜歡講民主自由。我們看看全世界民主先進國家,歐美、日本,要講民主,要講自由,就要依照憲法治國。只有依照憲法治國的,我們才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

台灣,中華民國的憲法還在那裡,它就叫中華民國,裡面還有堂堂正正「中國」兩個字。搞建國百年的國,不是中國是什麼國?中華民國的軍隊就叫中華民國的國軍,叫大陸的軍隊,叫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也好,或他們自稱的「解放軍」也好,但兩邊都是中國軍嘛,為什麼?憲法裡面有中國嘛,就是中國的軍隊。

中華民國的軍隊不敢說是中國的軍隊,如果說中華民國的軍隊不是中國的軍隊,請改名,把中華民國改掉,把中華民國憲法拿掉。叫台灣共和國,我們就叫你台軍。後果自己擔。

退役的將領為什麼這次會惹出這麼大的風波?老美嘛。去年我大部份時間在北京養病,清華大學聘我當中美關係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去年有場座談,美國共和黨那邊的人來,他們找我參加。談對台軍售。許世銓也在,也找了解放軍的人,跟美國對談。座談會上,美國人講說對台軍售也有好處,老共說你們三十年不改變,我們會有很嚴厲的反應。

這次陳炳德到美國姿態就很高,講得很有意思,你美國幹的就不許我們中國幹。楊尚昆在世時就講過,美國很簡單,美國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現在大陸國力起來了,就當面跟老美講,我們也要幹,航空母艦、戰機就做給你看。

我想到那次座談會上,除了對台軍售,第二個問題就是問我,說我來自台灣,對台灣很多退役高級將領到大陸去,你的看法怎麼樣?我就知道這個問題在美國已經引起美國人的注意。去年開始美國就非常注意我們的高級將領到大陸去參訪、交流。

我記得那個大台獨白樂崎來台灣跟民進黨講,他們很關心國軍退役將領到大陸去。馬英九政府現在會搞成精神分裂,就是他現在國安會那批人都是親美的。從胡為真開始,哪一個不是美國思維?

美國蘭德公司有個報告說,只要美國不介入,2020年中共有完全的能力攻佔台灣,不費吹灰之力。美國敢不敢介入?現在華盛頓有個新的說法,就是要重新檢討「台灣關係法」。現在中共力量這麼大了,美國是不是該做些回應?最關鍵的是問題出現的時候,美國敢不敢介入?美國是不敢介入的。即使不用戰略核子武器,解放軍跟美國軍隊也有得拚的。不像美國到處侵犯人家,都不是對手,解放軍可是一個很強硬的對手。

大陸目前對台灣還是在和解的道路上,但哪一天台灣的政治翻盤,那就看著辦了。我們希望兩岸最終走向真正的和平統一,但北京軍方的一些朋友可不是這麼樂觀。

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老將許歷農

紀欣:我想簡單地表示兩點意見。第一點,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69日發表的聲明中也提到,「兩岸任何一方的軍隊,皆應有維護一中體制下領土與主權完整的責任,而非手足相殘,再動干戈。」希望這個風波能夠很快的過去,畢竟兩岸和平發展能持續與深化,我們是期待馬英九明年能夠順利連任,在第二任期內有簽訂兩岸和平協議的可能性。如果要終止兩岸敵對狀態,必須要簽訂兩岸和平協議。兩岸軍事將領,尤其是退役的將領去進行一些交流溝通,是走向兩岸終結敵對狀態一個非常好的步驟。美國人當然知道這中間的重要性,所以才會來指指點點。

第二點,海峽學術出版社三年前出版了一本許歷農將軍文集,書名《雖千萬人吾往矣》,是老爹自己取的。老爹1993年發表《大是大非,我的痛苦抉擇與嶄新希望》,退出國民黨,加入新黨,1994年成立新同盟會。18年來,從他的談話及發表的文章來看,我對他近日支持統一的發言一點也不訝異。

王作榮院長為老爹這本書寫了篇序,說明朝亡時,顧炎武曾說過一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院長說他所說的興亡,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姓,不是一個朝代,不是一個政權,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亡,所以才叫「天下」。他說許歷農將軍的所有作為與心境可以用兩句話解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他憂的是什麼,他求的是什麼,在他文集中有很清楚的答案,就是他終身為其犧牲奮鬥的天下,他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海峽評論》247期,201171日,頁39-46

《旺報》專訪二

敏感議題常對話避免不必要誤解

馬政府開放政策讓兩岸交流頻繁,而在簽訂ECFA後,兩岸經貿關係更為緊密。即使如此,台灣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陳毓鈞博士指出,兩岸間仍存有兩個結: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與兩岸軍事互信。

旺報論壇 深化對話

陳毓鈞接受《旺報》專訪時表示,這兩個結迄今雖未解,但不宜擱置不顧,必須找尋管道促進對話,而由兩岸退休外交官及退役將領在公開場合對話、討論就是方式之一。

他說,本月9日的「旺報論壇」邀請大陸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來台演講,並與台灣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對話,加上六位學者及資深媒體人的提問,讓這場演講同時兼具深度及廣度,就是很好的方式。

陳毓鈞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安排可免除外界有兩岸直接談判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的疑慮,卻收到對話的實質效益,「兩岸就這類敏感議題經常對話,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他期待論壇未來能邀請到兩岸更高層次的退休官員或將領,在台灣進行對話。

軍事互信協議 不涉統一

在兩岸軍事互信方面,陳毓鈞表示,今年公布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提出兩岸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我方可對此界定為是有關兩岸「安全」的安排,將範圍擴大,不必侷限在軍事;兩岸若能簽署軍事互信協議,其內容也不必然涉及統一,因為這不是政治協議,但可做為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的一部分。

陳毓鈞說,兩岸的「安全」是綜合性,包括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安全、海上安全等。兩岸軍方也可舉行戰技競賽,藉此了解對方的訓練作為與目的;軍事熱線的設立,可在出現危急情勢時,立即相互通報,減少誤判。

「兩岸能直接溝通,就是一種進步。」陳毓鈞認為,過去台灣習慣透過美國與大陸溝通問題,存在被美國出賣的風險,例如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與北京簽署《上海公報》,以及1978年卡特總統突然宣布與大陸建交等,都損及台灣利益。

有鑑於此,兩岸應就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軍事互信等問題,直接面對面溝通,清楚說出彼此的看法與期待,吳建民大使來台與陸以正大使的對談,將是很好的例證。

【《旺報》兩岸新聞.A15201163日】

《旺報》專訪一

陳毓鈞小檔案
出生:195111
籍貫:南投埔里
學歷: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
研究領域:中美關係、兩岸關係、中國問題
現職: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諮詢委員
經歷:行政院政務顧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座教授、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兼大陸研究所教授
著作:《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2005)、《困境與出路──新世紀中美台關係》(2003)、《中美台風雲錄──從兩岸糾葛到中美較量》(2001)

陳毓鈞:兩岸關係盼青年創新思維
創設兩岸漢青獎學金鼓勵學子研究美中台三角關係

「大陸要了解台灣問題,就要掌握中美關係!」台灣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陳毓鈞博士表示,兩岸這一代年輕人沒有歷史包袱,知識程度高,也無強烈的意識形態,應鼓勵其投入兩岸關係、中美關係,以及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研究,將會產生創新思維。

陳毓鈞同時也是北京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創辦人,他在接受《旺報》專訪時表示,從大學時代到赴美攻讀博士,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領域,在文化大學任教近20年期間,也是以此為主要授課內容。

文化大學退休後,陳毓鈞到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有感於兩岸關係趨於緩和,中美關係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為鼓勵及支持對兩岸關係與中美關係有研究興趣的青年學子,創設漢青兩岸獎學金。

成績品行 同樣重要

陳毓鈞出身南投埔里,漢青是他的字,獎學金以此為名,在台灣稱為「台灣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在大陸則是「北京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前者已頒發過兩屆,後者一屆。

陳毓鈞指出,台灣漢青獎學金分別於20092010年頒發,對象是設有和兩岸關係及大陸研究有關的台大、政大、中山、文化等8所大學的碩博士生,每年名額為碩士生8名、博士生4名。甄選程序先由所長推薦,並經獎學金審查委員會審核,其中品行也是審核項目之一,陳毓鈞強調,得獎人不能只有成績好,品行、操守同樣重要。

在「要了解台灣問題,就要掌握中美關係」的信念下,陳毓鈞在大陸設立北京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並於今年3月及4月分別頒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及北京清華大學的本科生(大學部學生)和研究生,每校本科生4名,研究生2名。陳毓鈞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也是獎學金重點支持對象。

組團互助 促進了解

為使兩岸漢青獎學金的得主能有交流、互動的機會,陳毓鈞說「將以漢青獎學金為平台,由台灣與大陸的得主各自組團互訪,增進對彼此的了解;這也是設立獎學金的最終目的。」

此外,陳毓鈞表示,漢青兩岸獎學的網站預計下(7)月上線,網站名為「漢青兩岸論壇」,內容包括獎學金的公告日期、申請程序與相關活動、張貼獎學金得主的論文,以及陳毓鈞個人及專家學者的文章等。

【《旺報》兩岸新聞.A15201163日】

頭腦不清的馬英九

北京當局和世界衛生組織有一備忘錄,即認為台灣乃中國的一省,才同意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得用觀察員地位參加世衛大會。過去陳水扁政權係台獨政權(雖然冒用中華民國國號),企圖用「中華台北」,北京也不給。大陸一中原則不變,反獨立場堅定,馬自稱不是台獨政權應該理解這一備忘錄的涵義,是在給「中華民國」外交活水,但民進黨舊飯新炒,設選舉陷阱給馬英九,馬竟然親上火線,自投羅網。
 
這種目前無解的政治問題,兩岸尚未進行政治談判時,是民進黨的選舉伎倆,即使北京釋善意稱你「中華台北」,然民進黨仍會說這是矮化台灣。所以,這種論戰由陸委會或外交部去抗議就行,何須主帥親征,何況馬的政治說服力一向不靈光,常出差錯,反而自找麻煩。馬英九要外交部向北京抗議「台灣是中國的一省」論述,這就不正確了。他應該抗議的是「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才對。何以?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法律、文化傳承的組成部份,國號中還有堂堂正正的中國兩字,身為中華民國總統,竟要去否認自己的國家,豈不荒謬!

台灣雖經台獨份子李登輝廢省,但還是中華民國的重要組成部份,即使新近成立的五都也都是一樣。北京不承認李登輝廢省,認為台灣省仍然存在。從中華民國歷史和憲法立場,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毫無疑義,除非你是持台獨立場。李登輝幹了十三年也只能說:「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幹了八年也只能搞「一邊一國」,而說李登輝幹不了的事他也做不了。

台灣尚未宣佈獨立,那來獨立的主權?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早已世所公認,台澎金馬地區都涵蓋在裡頭。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確不同,但同屬中國則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民進黨玩中華民國是玩假的,但尊孫中山為國父又說要捍衛中華民國的馬英九政府卻不敢玩真的,違憲失格,分不清中共和中國,傷害中國人感情,為了選票而自毀身為總統的國格,既不智也無勇。

馬政府花錢大搞紀念民國百年,難道這個國不是中國是別國?馬對中國和中國人躲躲閃閃,其實何必那麼辛苦,搞不好還會精神分裂。我們早就建議他修憲更改國名,不要再盜用中華民國國號,既不傷害中國,也可以不用欺世盜名。


【《海峽評論》246期,201161日,頁8

北京已上轎,台灣還徘徊

文: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現狀形勢下,以務實態度尋求維護軍事安全的和平機制,避免因誤解、誤判而引發軍事衝突。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在經濟上又愈來愈依賴大陸,地理位置又如此接近,北京已表述願展開協商,台北卻說時機不宜,不知何時才是馬政府的「合適時機」?

目前的兩岸關係大致可用「政治無波,經濟平順」來形容,不過,安全形勢卻有隱憂。所謂安全形勢就是指台海兩岸的未來是否有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甚或局部戰爭,而所涉及的方面,除了兩岸,還包括美國。

從理論和國際政治現實而言,一個霸權的衰落,又逢新興強權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較勁和碰撞,儘管口頭上都說以和平為重,不侵犯別人利益,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過去六十多年來,台灣一直處在中美雙方戰略競逐利益的焦點位置上;地緣安全、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各方面皆然。

雖然,目前三方面的關係已好轉許多,特別是中美關係,然雙方並未就如何處理彼此核心利益問題達成協議,如限武裁核以及台灣、西藏。美國繼續對台售武,以及美日台暗中結盟,加強軍事合作,就被北京視為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對中國戰略利益的挑戰。

近期以來,北京頻頻展示其新一代的武器發展,從戰機、導彈到艦艇,傳聞已久的航母也將成軍。這一連串的動作,難道只是在表現軍事透明化而沒有其他用?傳言中國首艘航母將命命為「施琅號」,它雖不一定真實,是否也多少反映了一定的情緒?

今天,中國的國防經費支出已是全球第二,而且年年增長。雖然中美之間的軍力尚有一段差距,北京也不想做全球霸權,但作為區域強權並保護自身利益卻是綽綽有餘。同時,隨著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逐日向美逼近,中國的軍事實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台海若發生狀況美國應不會援台

年初胡錦濤訪美時,已正式向美提出簽署「第四公報」的意見,但華盛頓沒同意。這件事說明北京對三十多年前所簽訂的三個公報感到不足與不滿,特別是對事關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這也解釋了今天天下形勢已變,中美之間力量對比已不相同,係美消中長。胡返台之後,美國兩岸問題研究界主流即出現美國應重新思考《臺灣關係法》的聲音(如布里赫);蘭德公司報告稱2020年中國有充分能力完全攻佔台灣;美國前聯合國大使波頓(極右派)說台海若有事,歐巴馬政府不會馳援台灣。

面對中國軍力迅速崛起,且有霸權主義性格的美國必然加以防範。基於過去的較量經驗以及未來的競爭,中美關係不會一成不變,多樣、複雜、爭鬥是主流。最近,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出版了《後危機世界與中美戰略競逐》一書中,對中美之間的利益糾纏角逐有深入的分析。
1949年開始,台灣的安全就完全依賴美國並作為美國圍堵中國的前沿兵棋。這期間曾經發生三次台海危機,有一次美國還準備動用核武。雖然目前中美台關係緊張大為減低,但根本性的國家利益問題,尚未達成協議,尤其是兩岸,所以爆發軍事衝突危機仍然存在。

台灣的安全困境在於本身研發能力太弱,而安全關鍵又受制於美國。如果不考慮美國實力因素,台灣對大陸等於以卵擊石。另一重要問題是,台灣的軍事盟友曾有背棄中華民國的做法;美國在國際政治史上拋棄了不少的盟友。尤其面對像前蘇聯和中國這種擁有核武的強權,美國都以避戰為主。柯林頓在其回憶錄中就透露,1996年台海危機中,最壞情況就是中美打一場核子戰爭,而這是他極力要避免的。因此,如果發生台海戰爭,美國一定會出兵幫台灣嗎?

連戰首次訪大陸 胡錦濤提議協商

連戰首次訪問大陸時,胡錦濤已提出,兩岸可就結束軍事敵對狀態進行談判。馬政府上台後,大陸國台辦和軍方皆已表示,願與台灣協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議題。實際上,軍事互信協議可以作為政治談判的一面,亦可作為不是政治談判的一面。協商軍事互信協議,最重要的不是涉及統一問題,而是要在兩岸的現狀形勢下,以務實態度尋求維護軍事安全的和平機制,避免因誤解、誤判而引發軍事衝突;若意外發生時可以爭取緩解事態升高擴大,確保溝通管道暢通。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內容可以多樣化,可以由易而難。從軍事交流互訪開始,定期軍事安全論壇、觀摩演習、軍事熱線、聯合戰鬥訓練。戰技比賽、共同打擊犯罪、共同反恐等等,甚至軍購和飛彈部署問題亦可討論。要言之,在打造互相信任的基礎,共同維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

北京已表述願協商軍事互信協議,而台北卻說時機不宜。面對世界大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台灣在經濟上又愈來愈依賴大陸,地理位置又如此接近;那麼,請買問馬政府什麼時候才是合適時機?
【《新新聞》1263期,2011519日,頁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