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台海安全不必全押寶美日

(此文章刊登於中國時報201215日)
    過去一年在亞太地區出現的最重大戰略形勢就是美國展現其「重返亞太」的戰略意志以及安全布局。與此同時,被中國取代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加上受到核災事變的衝擊,其惶恐不安的心態形成更為「恐華」的國內政治傾向。
 冷戰解體後,美日同盟鬆動,特別是日本經濟式微,中國崛起,美國全力投入反恐之後。現在反恐戰爭已告一段落,以及在面對中國政經軍實力不斷茁壯成長之際,再度緊密進行戰略安全合作。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也逐漸要從阿富汗撤出,整個國家利益再度聚焦亞太地區,而做為美國傳統盟友,與中國又有歷史矛盾情結的日本,自然會成為美國重中之重的戰略夥伴。
 從去年到今年,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十分積極,而且箭頭都是指向中國。例如強化與中國宿敵印度的核安合作,支持越南、菲律賓對南海問題的主張,改善與中國盟友緬甸的關係,支持日本對釣魚台的立場,與越南、菲律賓在南海進行軍演等等。十一月,希拉蕊在夏威夷聲稱將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跨太平洋體系」,又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隨後,在夏威夷舉行的APEC會議上,美總統歐巴馬拋出美國為主導的「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力邀日本參加而排拒中國。原先民主黨鳩山政權時期,美日關係發生不少矛盾,日本內部也有「脫美入亞」之辯論。然右翼背景濃厚的野田政權對中國有疑懼,急切地表態加入美國的戰略布局。TPP表面是以經貿為重,但實際是政經軍結合的戰略體系,美國力邀的國家,大都是美國軍事盟友,況且美日經濟力量加起來要遠大於中國。以如此雄厚實力,美日怎可能把亞太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中國?
 台灣傳統上是美日軍事同盟的盟友,有深厚經濟關係,安全防衛完全依賴美國,自然也想加入TPP。不過,TPP是否能如美國所願成形尚未可知,而台灣面臨的新形勢是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已高於美日。以中國目前及未來對全球政經的舉足輕重地位,台灣無法迴避。所以,台北就必須思考,是否要把國家利益完全灌注在美日同盟身上,還是在兩強之間維持彈性立場,分散國家風險。
 目前,兩岸關係雖已緩和,但仍然存在潛在戰爭風險。首先是雙方尚未結束軍事敵對狀態,北京對台獨未排除以武力解決。其次,中美仍將對方視為潛在敵人,政經軍利益競逐激烈,一旦衝撞,台北的取捨就可能波及台灣安全。還有釣魚台、南海、朝鮮半島若發生事變,都可能將兩岸捲入。
 胡錦濤已提議兩岸結束敵對狀態並簽和平協議,中共軍方在今年國防白皮書中亦首度表示願和台灣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而國民黨也已將此一方向列入其政綱。今天,全球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態都在進行巨大改變,台灣還有多少時間可以等待去規畫自身的未來安全?國家安全是一綜合體,而非單靠軍事防備,更不能將國家命運交付任何大國或集團。如果可以從中國大陸取得台灣需要的安全保障,為何要拒之於千里之外?(作者為北京大學台研院客座教授)

台各界挺"九二共識'' 蔚為潮流 折射主流民意走向

201215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台北15日電(記者董會峰陳悅)近來,台灣各界紛紛挺“九二共識”、ECFA,表態之多、言辭之切,前所未有。
專家分析,這是大老闆、中小企業主、升斗小民充分體認到兩岸和平攸關個人生計、台灣經濟,並非一句“是大財團向政黨靠攏、政治壓力使然”就能了得。
綜合《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旺報》5日報導,台灣本土企業家許文龍最倚重的重臣、奇美實業董事長廖錦祥,4日“抱病”主動邀約該報系記者,表示兩岸好不容易維持和平,台灣和大陸近幾年建立的穩健發展關係,要持續保持下去,執政者至少要維持現狀,不要倒退。
廖錦祥強調,過去兩岸的交流能夠順利展開,完全奠基於“九二共識”,今後仍應在此基礎上繼續往前邁進。
本月3日,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在與記者茶敘時,首度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他說,自己不願意涉及政治,但“九二共識”明明存在,而有人說沒有“九二共識”,他“實在看不下去了”;“如果有人當選之後說沒有'九二共識',台灣的經濟會很淒慘。”
台灣各報大篇幅報導張榮發的相關言論,《中國時報》、《聯合報》、《聯合晚報》、《工商時報》等還將此置於頭版頭條醒目位置。 “一石激起千層浪”,張榮發的表態引發島內熱議。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5日在大遠東百貨板橋店開幕典禮上表示,台灣的經濟及和平不能冒險。
同在5日,台灣商業總會理事長張平沼與4位理監事在台北現身,強調未來不管任何人執政,都要重視兩岸關係、尤其是“九二共識”,如果回頭、停滯,將影響台灣經濟的穩定性。
此前,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等工商界巨頭,也公開力挺“九二共識”,疾呼“台灣不能再承受兩岸關係停滯與不確定”。
根據天下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逾六成台灣1000大企業的執行長(CEO),對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表示支持,認為ECFA的利多已逐步發酵,兩岸的開放及和平對台灣企業發展有正向幫助。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中台禪寺創辦人惟覺長老、台灣樞機主教單國璽等宗教領袖也在不同場合力挺兩岸和平。星雲大師還投書媒體,指“九二共識”、ECFA是台灣人民共識,如能遵守,兩岸就會和平、來往、交流,就會有很多的未來性。
台灣資深學者、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九二共識”是兩岸互惠的基礎,捨此雙方協商無從談起。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向記者表示,和平已成為兩岸最大公約數,如果“九二共識”這個基礎將來不被延續,可以預判兩岸關係會陷入不確定、不穩定狀態。深諳兩岸關係的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直言,否定“九二共識”將使兩岸協商基礎遭到破壞,以致協商勢必中斷。
值得關注的是,表態者並不限於大企業家、知名人士、專家學者。雲林縣長蘇治芬胞兄蘇治灝多次投書媒體,表達支持“九二共識”、ECFA之意。不少民眾競相打電話給TVBS電視台訪談節目,表達對“九二共識”的肯定。
此間分析人士指出,在島內各界“把話講清楚”,支持“九二共識”的背後,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切期許,對未來可能生變的憂慮,也折射出主流民意走向及“和平紅利”現實。
據台灣官方統計,2011年大陸游客來台已突破110萬人次,所帶來觀光及相關行業收益“強強滾”;新年伊始,一批兩岸互利新舉措上路,ECFA早收清單第二階段大規模降稅,將惠及更多的台灣企業和普通民眾;兩岸直航大大便利民眾往來,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陳沖5日表示,兩岸直航以來,台灣航空業因此所增的營業額約有400多億新台幣,若能持續發展,會是非常重要的商機。
正如陳毓鈞教授向中新社記者所言,海峽兩岸是一家,唯有繼續高舉“九二共識”大旗,悉手合作,才能攻堅克難,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等嚴峻挑戰,為兩岸同胞、子孫後代謀更大福祉。 ()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尊崇孫中山 怎能去中國化?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70 陳毓鈞著)

近日所發生的三件事,表面上看似不相關,實際上都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中華民國是什麼。其一是有關孫中山的爭議;其二就是海協會秘書長李亞飛在台演講指九二共識是「各表一中」,陸委會則回應台版是「一中各表」,一中指中華民國;其三則為大陸拍攝電影正面肯定國軍抗日的功勞史實。

 關於孫中山議題,依我看大部分是爭辯其人格和領導方式,而少探究當時的國內外形勢。關於孫中山個人,孫的夥伴蘇聯顧問鮑羅廷在他的回憶錄就提到孫是空想家,提出很多當時辦不到的計畫。國民黨內不少大老也批評他太理想化。不過,孫中山在「實業計畫」中所設想的建設,如今一一在中國大陸獲得實現。孫也說他是人不是神,孫被神話是由於國民黨黨內鬥爭和蔣介石的政治需要。所以,宋慶齡和蔣介石、宋美齡分裂了。

 孫中山的史料有許多現存在大陸,是臺灣看不到的,國民黨基於他是國父故把他當聖人看待,而不是客觀和科學地評價孫中山。但是不管如何,《時代》雜誌在上世紀末選出二十世紀亞洲二十位偉人,中國三人列榜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

 《時代》指孫的偉大在於他替近代中國設立國家統一及民族振興的目標,為苦難中的人民帶來希望。這就是孫中山受到兩岸人民及海外華僑特別尊崇的原因。遺憾的是,標榜孫中山信徒的現在國民黨卻將「和平」和「統一」割裂,暗搞去中國化,還提出「不統」政策,真不知在捍衛孫中山的什麼?

 關於九二共識內涵的爭議,北京在沉默一陣子後,如今又再高調提出,主要是看出馬政府不遵守「一中憲法」,也不願碰觸「國家統一綱領」中的一中原則,而且儘量在迴避「中國概念」,也一再強調「任內絕不談判統一」。北京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的傳承和延續,又是孫中山事業的理想信徒,如今卻不敢承認臺灣是「中國」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拋棄中華民國的立國精神和憲法原則,那中華民國到底在哪?臺灣在要求大陸實行自由民主的同時,是否也應反省把中華民國異化了?

 近年來,中共已開始正視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和存在,特別是關於抗日戰爭中的正面作用。最早是讚揚「台兒莊大捷」中國軍的功勞,最近則拍攝電視、電影肯定國軍的貢獻。

 過去兩蔣時代,每逢七七都會舉行盛會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事實上,抗日戰爭是中華民國最重要也最光榮的一段歷史,它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亦為中國命運的復興發展保留了生機,連中共都不得不承認。然而,自李登輝上臺後以迄國民黨的馬政府,卻在淡化這段歷史,如今抗日勝利好像與中華民國無關。馬政府說明年要紀念中華民國百年,諷刺的是連抗日史實都不正視,要拋棄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一切,那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又算什麼?


2010/8/19 中國時報

兩岸互信考驗的一年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59 陳毓鈞著)

日前馬英九接受亞洲金融時報訪問,媒體起先用馬說兩岸統一未來十年是關鍵,但後來馬透過發言人說明係用「數十年」而非「十年」。此一更正引起香港傳媒高度關注,但北京的反應卻是十分冷淡,涉台人士表示,馬不是講過許多次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中國的統一嗎?如同地方選舉失利後,台北傳出馬可能會調整大陸政策,北京涉台學者都說,依馬的行事風格,可能性不小。

 何以才半年不到,北京對馬英九的看法與評價轉向消極和疑慮,其關鍵在於八月發生的達賴事件,反對藏獨屬於大陸的核心利益,而馬不顧北京的重大關切允許達賴訪台。雖然由於台灣發生「八八風災」而隱忍不發,但雙方所建立的互信基礎已出現裂痕,所幸熱比婭事件沒有鬧大,否則北京已有不惜逆轉的決心。儘管北京中央以更多的包容和體諒來看待這件事,然大陸內部卻有許多的人很難咽下這口氣。

 接著,今年十月,被視為接近馬智庫的亞太和平基金會,和美國智庫CSIS進行研討,亞太基金會發表被認為代表馬政府觀點的與大陸進行政治對話的「三條件說」,其最引起北京高度關切的是兩岸政治談判要獲得台灣盟邦首肯。會後,基金會成員又對外表示,美國已擬好兩岸政治談判三階段路線圖,準備介入兩岸的政治談判,更令北京大感詫異。

 今年十一月,胡錦濤最倚重的智囊鄭必堅率領層次最高的涉台重要專家學者,赴台參加「兩岸一甲子」研討會,在兩岸互信關係出現陰影之際,有到台灣就近觀察一探究竟之意。結果他們發現,目前國民黨在理念方面已和此前大不相同。特別是經過和亞太基金會成員辯論後,大致有三個印象:一、一中憲法固不必說,甚至模糊化九二共識;二、中華民國有獨台化傾向;三、意圖將「擱置爭議」轉化為「法理現實」。這令大陸團員中有人感歎國民黨和民進黨愈來愈相似。

 兩岸互信心理出現陰影之際,美國因素又來攪局。歐巴馬訪中後,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跑到台北說,「中美聯合聲明」中所談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並不涵蓋台灣,引起北京強烈不滿。隨後,薄瑞光又在美鼓吹對台軍售,雖說尚未最後定案,但時機敏感,北京態度強硬。據個人觀察,這次情況有些不同:一、大多專家學者,尤其具軍方背景的皆認為軍售問題已近三十年,今天中美台情勢皆已改變,這種既定模式不能再持續不變;二、源頭在台北,不能只責怪美方;三、內部有情緒認為台灣賺人民幣,卻拿去買美國武器以對抗中國,豈不是「養虎貽患」?

 第四次江陳會談在馬政府面臨困境之際完成,算是差強人意,但並不表示兩岸關係會有更大進步。因為台灣已進入到選舉的日程,內部政治對未來兩岸關係會造成什麼樣的不確定和不穩定狀態,誰也說不清楚,包括ECFA的最後結果。

2009/12/29 中國時報

背國父遺囑所為何來?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54 陳毓鈞著)

馬英九接任黨主席後要求國民黨員要背熟國父遺囑,讓人覺得好像回到從前的兩蔣時代。這不但引起不少國人訝異,也招致大陸傳媒笑說國民黨比共產黨八股。當然,人們早已注意到馬在祭告孫中山時都會流淚,這說明他對國父是十分尊崇的。然而背遺囑的作法處於今日時代中實已不合時宜,特別是在目前的臺灣政治環境下更顯格格不入。難道馬不明白這個狀況?恐也不然。那麼另一種可能就是做給大陸看了。
  
馬打孫中山牌給中共看
 
 孫中山是兩岸共認的近代中國偉人,但對其歷史定位以及具體功過評價則有不同看法,而且大陸對孫中山的研究和瞭解,就比臺灣要廣泛深入,史料也十分豐富完整。所以,馬要打“孫中山牌”安撫北京就不能文不對題,說一套做一套。比方說,孫中山一生志業是要實現中國統一。然而在“中華民國憲法”仍是一中原則之時,馬在就職演說中卻公然宣佈他的政策系“不統”。同時,身為“中華民國總統”,馬從未公開認同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只在新臺灣人身份上大作文章,更對中國兩字避之唯恐不及。
 
 大陸新近上映的《建國大業》中,一開頭就是毛蔣“重慶會談”握手鏡頭,毛說我們都是孫中山的信徒,孫的血液有社會主義元素,反帝反殖亦主張國共合作。馬系在國民黨保守右翼的反共教育下長大,被教育得不知社會主義為何物,對國共鬥爭史更是只知一半。因此,馬對共產黨是極端不信任的。李登輝曾說馬不會親中只會親美,這話頗有見地。因此,馬要國民黨員熟背“總理遺囑”實在沒有什麼意義,而馬英九對北京的政治盤算也不會見效。

十八全賀電中暗藏玄機
 
 1017日,國民黨舉行“18全”,北京一日內拍了3份賀電,確屬罕見。不過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中名堂。給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及馬英九的是用中共中央委員會名義,以祝賀召開大會為主,系“公事公辦”性質,給連戰和吳伯雄的則用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個人名義,賀其接任榮譽主席,內容具有個人情誼的惺惺相惜之意。
 
 更不尋常的是當天晚間中央台把這3封賀電內容一字不漏宣讀,避免被有心人士加油添醋或另作炒作解釋。易言之,北京高層對馬英九的看法尚遠不及連吳兩人。
 
 近日,臺北透過香港親台媒體,放話兩岸合辦“辛亥革命一百年”(即“中華民國百年慶”),又見到臺北意圖打“孫中山牌”的思維。不過,這種希望恐怕又會落空,因為北京對馬尚處於“聽言觀行”階段。

2009/10/23 中國時報

兩岸互信基礎 不應損害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52 陳毓鈞著)


吳敦義以快刀斬亂麻方法處理熱比婭訪台的事情,消除了兩岸可能引發全面逆轉的危機。吳宣布之前,中共政協主席兼中央臺灣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賈慶林在第八屆《和平統一促進會》上指出尋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體諒和包容為不可或缺,也歡迎主張台獨人士回到和平發展道路上,熱忱歡迎民進黨人士訪問大陸。再對照九月二十六日雲林縣立委補選,馬英九屬意的國民黨人選落敗,兩件表面上看似不相干之事,卻有政治脈絡相同之處。

 馬英九突然宣布批准達賴訪台,確實讓北京措手不及,難以置信。北京初步反應是將指責放在邀訪者陳菊身上,但內部有熱烈討論。將近三個星期,氣氛顯得凝重。九月十八日中共四中全會舉行,當天上午國台辦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了中央的定調:望臺北珍惜兩岸得之不易成果,儘快消除不利影響。

 不料,胡錦濤出訪聯合國峰會前夕,臺北又傳出放映熱比婭電影風波,還傳出要邀請熱比婭訪台之事。北京立即採取兩面因應策略,一方面繼續貫徹胡的「寄望台民」工作方針,以「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的懷柔求穩政策為重,確保國慶慶典期間平安過渡。二方面向美國表態施壓,所以胡錦濤見歐巴馬時,首度將台獨、藏獨、疆獨一起向美國總統表示嚴肅立場,因為這三獨沒有美國支援是成不了氣候的。

 九月中,臺北有人跑到北京替馬英九說項緩頰。有人說馬和李登輝、陳水扁不一樣,不會搞台獨。北京學者回答說,那就更不應該同意達賴訪台,否則豈不和李陳一樣?在北京看來,達賴事件的贏家為達賴,因為他達成了在「親中」的馬任內訪台目的,可以大搞國際宣傳。陳菊不知適可而止,走火入魔續搞熱比婭事件,從贏家成為輸家。馬從一開始就是輸家,不管他是要反將陳菊一軍或是要提升民調,還是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都讓北京對其信用大打折扣,嚴重損害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一些互信基礎。

月中,馬英九的種種作為表現,讓北京看得膽戰心驚。其應對突變的能力,民意支援度的低落以及達賴訪台決策的唐突,說明其缺乏戰略意識的大局思維。葉金川黨內初選落敗與雲林縣立委補選挫敗,凸顯了其領導統禦能力的不足,這些事情驗證了北京日漸升高的憂慮,即馬政權穩固性的不確定。這個擔憂就折射出北京在達賴和熱比婭事件中對民進黨的態度,將矛頭指向部分民進黨勢力,而非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因為中共和臺灣最大本土政黨間的矛盾宜解不宜結為上策,有必要和民進黨持續進行溝通交往。

 可以說,去年這時候北京對臺北當局多少還有期望,現在情勢已經改變,套句中共一位高層的話來講,就是解決兩岸問題要寄望於自身的實力。

2009/9/29 中國時報

馬英九的三個不確定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50 陳毓鈞著)

最近馬總統的民調滿意度不高,不過值得重視的是滿意度中最受支持的一項係大陸政策作為。的確,一年多來,其對大陸積極而開放的政策,為其支持度加不少分。然而,兩岸關係的發展,有些因素並不在台北手中,就使未來馬總統的3年任其中存在著一些變數。

就目前雙方互動中的一些現象觀察,個人認為已經出現了三個不確定的因素,將會影響著兩岸的互動發展。

經濟與軍事變數多

  1、經濟增長的不確定。馬英九已數度表示ECFA非簽不可,並認為將為台灣經濟增長帶來好處。以今天中國大陸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兩岸之間有個經濟合作架構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將所有希望擺在ECFA上面。
  因為,台灣內部對內容尚未形成高度共識;其次是大陸要求雙向對等,而兩岸經濟規模差距太大,台灣能給多少?再來就是台灣內部財經結構需要改善,例如行政效率、財稅改革、社會保障改革、教育投資、加強國際化等等。
  易言之,ECFA不是台灣經濟的萬靈丹,台灣要保持經濟持續成長發展,最重要者還是在於政府的能力以及人民素質的提升。
  2、安全議題的不確定。馬從競選到當上“總統”,曾多次向中外媒體表示他要和對岸談判結束敵對狀態,軍事互信機制以及簽署和平協議。但最近北京試探性的建議談判軍事互信機制以及海峽中線相關問題,馬卻立即回應此非當務之急。近日,馬又提出對岸若撤飛彈,雙方可以和談。
  事實上,中共在沿海佈置飛彈並不只針對台灣,又如果北京同意以撤彈交換台灣不向美國買武器,台北該將如何?大陸軍方向來對美台軍事交流合作深以為戒,也知道事涉台海安全問題,攸關美國的亞太戰略利益,不是台北可以作主的,馬說了等於白說。
  政權穩定性不看好
  3、政權穩固的不確定。北京才剛開始和吳伯雄建立起不錯的互動關係,馬卻要重做黨主席;另一個意外是突然將縣市升格合併,並將選舉延後。這樣一來在2012年前就有3項選舉,北京認為事關重大的5大都會選舉,國民黨並未具有競爭優勢,如果2項地方選舉馬失前蹄,則將衝擊“立法委員”選舉,而馬的連任之路則益發困難。這就印證了一些大陸涉台學者專家的看法,不能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近來,北京多次表示歡迎民進黨登陸,並在國台辦內設政黨局,擬加強和民進黨的交流溝通,反映了北京高層對馬政權穩定性的擔憂。還有,對馬英九多言多變的言行風格有著警惕心理。

2009/08/11 旺報

馬胡互電顯示的思維差異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47 陳毓鈞著)

兩岸最高領導人六十年來首次互致電文,確實是一個嶄新的互動模式,為未來的兩岸關係增添新的動力。引人興趣的是兩分電文的行文風格與字裡行間,明顯地展現了不同的處事風格以及思維差異。

首先,胡的賀電簡短扼要,是以祝賀馬當選黨主席為主,並表達了一般性的禮節和期待,顯示其話不多的嚴謹個性。馬英九的回電則像在作文章,闡明政策方向,表現出急欲和胡進行對話的心情。同時,馬又想藉機向國內和國際表明他的目標是和平而非統一,非單純為胡錦濤致謝而作,顯示了馬為政多言多處的個性。

其次,馬在電文中講的是一般性的「建立互信」,胡用的是「深化政治互信」,說明北京對目前兩岸的經貿文化交流是滿意的,然而最大的問題係卡在政治,像主權、軍事、外交等都屬於政治範疇。例如,最近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曾建議兩岸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馬英九立即回應此乃非當務之急,但馬卻多次向中外媒體表示要和北京談判結束敵對狀態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另外,世界運動會中,大陸隊不出席開幕和閉幕式,就是卡在主權問題。因此,胡錦濤在電文中點出雙方儘管提出「擱置爭議」主張,然終不能迴避政治問題,而目前兩岸對政治議題的共識十分薄弱。

再者,胡用「兩岸同胞」的概念,而馬則用「兩岸人民」。同胞是指一國之內的人群,而人民的概念較為中性,可指一國之內也指一國之外。如果用政治術語來說,前者係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後者則可解釋成台灣不隸屬於中國大陸。胡的理想是以中國發展為主體,兩岸合作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馬的目標是要維持台海和平,促進區域穩定,謀求台灣繁榮。

還有胡隻字未提的國際因素,因為北京向來認為兩岸事務是中國人的家務事;然馬則提兩岸關係發展贏得世界各國的肯定,也將兩岸發展和區域和平穩定連絡起來。

馬英九必須將國際因素加大,是六十年來美台關係形成的必然,亦是台灣因兩岸形勢所需要的戰略手段,特別是需考慮美國的利益和觀感。

由此可以看出,在處理未來兩岸事務時,如何兼顧台灣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而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將是馬英九的一大挑戰。

最後,馬在電文中提出順應民意的訴求,所以主張「正視現實」,算是對內部政治的交代。從去年四月蕭萬長首提「正視現實」到今天馬英九再提,是希望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北京的觀點乃為中華民國是一過渡性的事實存在,而不是求永久性的法理存在。由於雙方在此一問題上的認知差距很大,所以馬英九在覆電上用九十八年,而沒有用中華民國或民國,就在避開勢將引起的不快、爭議。

短短的電文中,隱藏了不少的政治玄機,不是靠文字或語言的宣誓就可解開。因此,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寧可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而切勿有過度樂觀的期待。

2009/07/30 中國時報】

馬胡會 可能性微乎其微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42 陳毓鈞著)

馬兼黨主席後,台灣輿論出現「馬胡會」的期待,有的甚至估算出會面的時機,有人說馬打算以此來競爭諾貝爾和平獎等等。馬想全面主導兩岸政策,殆無疑義。不過,就「馬胡會」一事而言,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即使馬英九二O一二年獲得連任,機會也許更小。

不是說北京不想透過最高領導人的見面溝通,來發展兩岸更密切的關係,而是北京一向把高層政治談判放在法理和原則的層次上,和一般的經貿、文化等的交流談判有所不同。北京目前的態度是以經濟優先,但「最終」不能迴避政治問題。現在來看,有三件事令「馬胡會」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首先,馬英九是中華民國總統,胡錦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兩人若以政府領導人身分見面會談,那正是胡錦濤在「胡六點」中所言的「造成兩個中國的情況」,是北京不能接受的。如果馬英九不是以總統身分與會,台灣的民意同意度有多高,是個大問題。北京對本土化和去中國化之後的台灣,有深入的瞭解,故一再主張「經濟優先、政治後行」的道理在此,所以不會把「馬胡會」列為優先考量。

如果馬公開宣示以黨主席身分與會,那民進黨的反彈會多大,馬自己應會慎重評估。過去,「連胡會」是因為國民黨在野的緣故,「吳胡會」是因為吳伯雄不具任何官方高層身分,操作起來較為容易,國際的觀瞻上也較不敏感。

其次,馬英九個人理念亦是重點。中共在策略方法上固然講求現實性和靈活性,然而在理念原則上卻相當堅持。北京認為連戰、吳伯雄對一中的立場比馬英九清晰堅定,馬英九態度模糊,立場不一致。而台灣在主權問題上的爭論,如陳菊在北京的發言以及用中華台北名義參加世衛的爭議,北京都十分關注。大致上,民進黨用台灣主權對抗中國主權,而國民黨則有意保持模糊。北京界定保持國家領土和主權的完整係中國的核心利益。

因此,兩岸要進行高層政治談判,台北就先要把六個問題說清楚:一、中華民國憲法是否為一中憲法?二、中華民國的主權是否為中國主權?三、台澎金馬使否涵蓋在中華民國主權範疇?四、台灣主權是否獨立於中國主權之外​?五、台灣是地理名詞還是國家概念?六、中華和中國使否為同義概念?問題講明白了,將有助於開展政治談判。

其三,中共將於二O一二年舉行十八大,屆時年過七十的胡錦濤交棒的可能性很大,馬英九曾表示希望在第二任內進行結束敵對狀態並簽屬和平協議。果真如此,那馬要面對的將是第五代的習近平、李克強等人,屆時發展兩岸關係的決策將落在第五代領導人身上。未來三年,北京對台政策的主軸將放在非政治領域層面,深化兩岸的合作交流。以實際民生利益為要。不過可能有變數,那就是民進黨因素。民進黨正面臨十字路口,北京國台辦設立政黨局,就是事先因應台灣內部新形勢的出現。


2009/06/17 中國時報】

北京看馬總統一周年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37 陳毓鈞著)

馬英九上任已快一年,此時兩岸形勢可以用「主觀上的認知尚在磨合,客觀上的氛圍大有轉變」來形容。馬在競選時曾說了一些討好綠色選民的言詞,就任之初也說了一些不得體的話,令北京產生「情緒上的反感」。但是,中共雖重視原則,卻也講求現實性和靈活性。去年「江陳會」啟動,北京認為是其對台政策最大突破,因此順勢而為,借力使力就成為最佳戰略選擇。為實現對台政策所設定目標,深化交流協商,擱置對馬的看法分歧,先掌握實現需要,推行有效可行的策略方法才是上策。

另外,北京對台政策的動向,也受到民進黨內部情勢發展的影響。北京原本期待被認為「務實開明」的蔡英文能夠帶領民進黨進行轉型。蔡擔任主席之初,民進黨內務實派人物曾訪北京,表達擬加強溝通想法,北京並未拒絕。

然而,張銘清被打事件及陳雲林一行被圍事件發生之後,蔡所表現出的言行,讓北京深感訝異。然後與馬政府所提出對大陸開放的經貿政策,蔡用「全盤否定」的賣台思維加以對抗,令北京不可思議。

其次,北京認為陳水扁弊案纏身,蔡可順勢和扁切割,並淡化民進黨的深綠色彩,但目前看來,蔡英文恐難辦到。還有,蔡的日本之行,其言行舉止,北京認為蔡具有強烈的親日情結,宛如李登輝再版,所以,北京不願把一個態度強烈而又敵視大陸的人做為打交道對手。

最近兩岸關係的發展,正是沿著胡錦濤所提出的全球和平發展大戰略的思維再推進。第三次「江陳會」上,增加每日航班,MOU終於踏出一步,兩岸共同合作打擊犯罪也有了正式協議。加上北京不反對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成為世衛大會觀察員,上海世博會台灣館自中國館移出另立一旁,這些都是符合胡錦濤所說的兩岸尚未統一的現狀之象徵。至於馬政府所關切的ECFA,北京既已說出將朝建立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目標而努力,達成正式協議的機會是很高的。

根據中時的長期民調顯示,馬自上任一百天後就一直有三八%左右的人不滿意其施政,四五%左右滿意,這說明馬的名望不若從前。據此北京涉台學者專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未來尚有縣市長、立委、總統等選舉,國民黨能否保持優勢,馬英九能否連任,都是未知數,故對台政策慎重為宜,否則民進黨一旦重新執政,豈不是前功盡棄?有人認為只要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情況下,採取比較具有彈性且創意的對台政策,使兩岸都能獲得實際效益,對馬政府應有加分作用。畢竟面對一個逐漸熟悉而又溫和不具挑釁的人物,總比面對一位不確定又不可知的人物要來得穩妥。

兩邊的看法都有道理,依個人觀察,北京當局應會根據形勢演變的需要,採取較為中庸的做法,以便留下彈性和迴旋的餘地,調整政策方向,確保不致出現破局。


2009/5/7 中國時報】

馬英九的眼淚史觀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33 陳毓鈞著)

春節期間,馬英九到苗栗馬家庄走春,到曾拍攝「一八九五」的客家大院參觀時,說到ㄧ八九五年客家人抗敵保鄕的事蹟時,馬落下眼淚,讚美客家人的義舉為台灣後代子民樹立模範。

這件事讓我想到了馬當選總統以後,曾在數個不同場合落下眼淚。有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如果真落下眼淚,那必然是他所面對的人或事觸動了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以及由此而形塑的歷史觀。否則,他的眼淚就是虛偽、作秀、有目的的動作、而非真情流露。

馬英九當選之後,首度到國父紀念館祭告孫中山先生時數度哽咽,這件事北京注意到了。有人說馬英九充滿矛盾。因為孫中山一生的志業是主張國家統一,然而馬在其就職演說中公然主張「不統」。

另有人指出,中華民國的憲法到目前為止仍是一中憲法,馬宣誓要遵守憲法,貫徹法治,彰顯民主,那等到憲法修了再主張「不統」也不遲,否則豈不有違憲之虞?

每次到大溪頭寮謁蔣經國之陵時,馬也都會落淚。當然,對於蔣的賞識提拔,馬因感激而流淚可以理解,但是從深一層的價值觀來看,蔣經國主張中國統一始終如一,曾在蔣身邊工作過的馬英九難道不知?

另外,蔣經國和孫中山在中國人議題上決不會搞模糊化。孫中山在海外從事革命,要振興中華民族。蔣經國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努力建設台灣,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過,馬英九在自己是不是中國人的立場上,卻是躲躲閃閃,令人納悶。

為了選台灣總統,馬寫了一本向本土化靠攏的書,創造了「新台灣人」身份。不過,如果以馬的標準來看,那孫蔣兩人恐怕不值得馬如此落淚尊崇。

在大陸流傳一句馬英九講過的話,他曾說「我死了燒成灰還是台灣人」,頗有和中國人一刀兩斷之意味。身為具有中國名稱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總統,竟對中國和中國人刻意迴避,著實令人訝異。去年底,胡錦濤在其「胡六點」重要講話中,曾提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有絃外之音的。

馬英九面對台灣史事再度流淚,感念台灣先民為保鄕衛國的義舉是應該的,但要提醒馬的是,除了客家義民之外,一八九五年全台從北到南皆有台民英勇抵抗日寇的可歌可泣壯舉,包括來自閩粵的劉永福黑旗軍,他們除了保家保鄕之外,還站在中國人立場以民族尊嚴反抗日本異族的蠻橫入侵。

馬英九必須站在歷史的正確、而非政治的正確來看待台灣史實,台灣從政人物亦勿選擇性地詮釋歷史,更不能將一八九五作為切割兩岸的史事。

2009/2/5 新新聞】

馬上兌現支票 尚賴吳胡會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11 陳毓鈞著)

在兩岸原可預期的樂觀氛圍陷入不確定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四川大地震卻使得兩岸拉進了距離,而使馬政府擔心即將跳票的競選承諾,可能因此起死回生。地震後台灣各界對大陸栽區的高度關注和報導,對災民的慷慨解囊與感同身受的大愛表現,的確感動了大陸人民和政府高層。

五月十五日,國台辦主任陳雲林除了發表感謝台灣同胞聲明外,還提及改善兩岸關係的春風來了。五月十七日,北京正式宣布邀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訪問大陸,並將舉行「吳胡會」。這兩個動作顯示兩岸因前些時日人事事件所產生的疑慮情緒,已趨向緩解,而這關鍵因素除地震外,就是國民黨的作用。

O O五年四月,「連胡會」發表兩岸共同願景來促進兩岸和平穩定,並結束長達六十年的國共鬥爭,中共將此引為民族大事。相較於有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中共當然樂於看到國民黨重新執政。北京認為今年兩次選舉結果證明台灣的主流民意已有極大的轉變,是朝向兩岸共存共榮的大方向前進。因此,對台政策的總方針是要掌握已經開始的良好機遇,而不願受到某些人為因素的干擾。

北京研判台灣政治發展,是將國民黨立委大勝與馬英九大勝兩個結果放在一起看待的,認為這是國共和解路線獲得最多數台灣人民的認可,積極發展兩岸關係是主流。所以,馬的勝選在北京看來並非是馬團隊的勝利,而是整個國民黨的勝利。馬當選後,台灣媒體有不少報導關於馬團隊和國民黨中央的風風雨雨,甚至馬路線及連路線的問題等等。這些北京都注意到,但中共看的是整體而不是個別,尤其是國共平台更不能受到破壞,因為持續執行國共歷史大和解路線,對發展兩岸和平新局面至關重要。所以,馬英九用賴幸媛一事,北京私下儘管有疑慮和不滿,但未公開表態,原因就是馬英九係國民黨的一份子。

基於著眼大局和全盤考量,兩岸一定要碰,兩會也一定要會談,鄧小平的真言:「兩岸祇要談起來,一切就好辦」,這就是原則方向,關鍵在於過程如何進行。易言之,障礙愈小愈快快,善意越多越圓。吳伯雄地震後赴大陸訪問並舉行「吳胡會」,就是一種善意的釋放,兩岸執政黨的對話交流,利用已經建立起來的協商平台,對兩岸經貿、文化、社會的促進合作必然有幫助。五月十三日,大陸中央台在新聞聯播時段,只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震災電文,足可說明北京對國民黨重新執政的高度期待。

馬團隊在競選期間開出不少兩岸經濟支票,並且自行設定兌現期限,本就是具有風險。如果支票延期兌現,就會令人對馬的執政能力打折扣。如今,吳伯雄主席以國民黨完全執政的視野協助馬英九總統,想促成兩岸包機直航以及陸客來台觀光僅快實現,對馬而言,未嘗不是一份福氣。

2008/05/19 聯合報】

台灣學者:大陸再釋利多 九二共識是互惠基礎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1-12-29
[提要] 台灣資深學者、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28日晚再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北京宣布ECFA早期收獲第二階段降稅清單、開放台灣居民在部分省市申請。

        中新社台北1228日電(記者董會峰陳悅)台灣資深學者、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28日晚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在北京宣佈ECFA早期收穫第二階段降稅清單、開放台灣居民在部分省市申設個體工商戶等利多,將惠及更多的台灣企業和普通民衆。

  陳毓鈞博士說,需要指出的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達成的,未來的擴延也必須有“九二共識”才能進行。“假如沒有‘九二共識’、沒有簽ECFA,兩岸經貿合作無法達致今天如此密切的地步。而落實的項目越多、規模越大,惠及兩岸雙方,對台灣也越有利。”

  陳毓鈞指出,唯有秉持“九二共識”,確立兩岸一家人的概念,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進一步加強兩岸合作,才能真正幫助台灣應對明年全球經濟不確定等更多挑戰。

  在山東等地有投資的台商劉竹承對中新社記者說,開放台灣民衆赴大陸設立個體工商戶,是大陸釋出善意的又一舉措,有助於台灣小企業和個人赴大陸經營餐飲、零售,通過做生意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另據中央社報道,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28日表示,ECFA早收清單對台灣的石化業很重要,ECFA要繼續推展,“必須在現有‘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擴大兩岸良性交流”。

  台南市海峽兩岸經貿文化發展協會當日召開“ECFA向前行,農漁民一定贏”記者會,也力挺ECFA。理事長王文宗表示,ECFA為台南的農漁産品創造商機,農漁民們都能感受得到。希望未來不要生變,有更多的農漁産品銷往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