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5日 星期三

清史是外國史係數典忘祖


 陳毓鈞 (更新於海峽評論,二OO六年十一月)

 
庸人自擾 白費力氣

  台灣內部獨派人士最近在「去中國化」運動上又出新招,企圖在國史史觀上動手腳,主張將明朝以後的中國歷史劃歸為世界史的一部份,意即不屬本國史而是外國史。目的就是等台獨建國成功之後,所謂台灣國歷史就可以將清史和中華民國史掃地出門,然後連帶將清朝以前的中國歷朝歷史統統斬草除根,劃入外國歷史,以彰顯台灣史的「正名」。他們可以這麼做,但能夠完成嗎?依全世界史學界所建的共同史觀,以及社學科學界與人文科學界所建立的知識系統,他們不過是庸人自擾、白費力氣罷了。

  事實上,獨派人士的台灣史觀相當程度受到日本右派的影響。日本島國大和民族是少數最氣度狹小又不懂反省檢討的民族。日本天皇世系明明來自朝鮮民族,流有高麗血統,偏偏死不承認而且還特別欺壓輕視韓國人。明明侵略中國卻硬說「進出」;明明無條件投降,卻要說「終戰」;明明去侵略東南亞各國,卻要說去協助別人「現代化」;在南京屠殺中國人,硬是不認帳;世界各國都以漢文中國稱China,它卻偏偏創造自己獨有的「支那」,一種文化自卑心態形成的自負態度。美國打敗日本並佔領十年,日本到現在對美國是畢恭畢敬,抬不起頭,緊抱美國大腿,難怪日本有骨氣、氣節的仁人志士(少數)都說日本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台獨人士受此不正常心態之影響,可以說是台灣的悲哀!

  日本右翼深知大和文化之根來自秦漢文化,然卻不知漢民族的來源為何,足見其膚淺,也未得漢文化真傳。簡言之,漢族或漢人是以文化為構成基因而不是以血統血緣為構成因素,所以日本右翼才會說滿清統治中國是異族入侵,而漢人既非統治者,故屬於外國佔領,所以滿清史就成了非中國史。其實,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自有黃帝的部落以來,以中原黃河流域的華族、夏族為中心,另有北狄、西戎、東夷、南蠻等大族。長達八百多年的周朝,東周時期前有春秋時代,後有戰國時代。北方的燕、趙、魏,東邊的吳、齊,西邊的秦,南方的越、楚,都各有文化特色。據最近的考證,像古蜀的三星堆文化,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福建的古越(粵)文化,都存在三千年以上,而它們與中原文化(或稱華夏文化)都有交流往來。

各族文化交流融通於中國大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帝國,行郡縣制度,統一文字、度量衡,雖十五年秦亡,但漢朝承繼其典章制度,並確立儒家為國家思想主流地位,文治武功達到高峰。而且漢祚長達四百多年,於是漢文化形成中國文化之代表,漢人和漢族的概念於焉形成。以後歷經三國、魏晉南北朝,雖有五胡亂華,但胡人最後都改姓換名,接受漢化。即使是外來的佛教,也和儒、道思想融合,成為漢文化之一部份。隋朝統一中國,唐朝繼之,在漢文化之基礎上,將之更發揚光大,創造盛唐文明,而有漢唐文化稱謂。五代十國,胡人等外族最後也都漢化,由北宋承之,宋朝文化還是秦、漢、唐之思想和制度的一脈相傳。雖有遼、金、西夏、蒙古之入主華北,最終還接受漢化,有相當部份成為漢人。明朝文化主要是承繼宋文化,滿清入關,統治中國,最終也是漢化而失其滿族原有文化,大部滿族也皆成漢人。孫中山倡五族共和,不獨尊漢族,就在於認識到各族文化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是互相交流而融通的。今天,台灣有人在血緣基因方面大作文章,探討台灣人是不是漢人?是不是荷蘭人?是不是南島民族?這些實是膚淺之至,無知之極!

  漢族(或漢人)是以文化來界定,非單純血統論。至於「中國」之概念則更早於漢族。殷商之後有夏朝,因之稱自己為夏族。《書經》記:蠻夷猾(亂)夏。《左傳》記孔子之言:裔不謀夏,罔不亂華。《說文》解釋說:夏,中國人也。何以?因「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華夏」之稱由此而來,華夏居中而四周為蠻夷,又稱中國,即中土之國。另外,中華的稱謂亦是源自華夏概念,含文化禮儀之邦之義。《書經》有中邦、中國之記載,《史記》亦用中國,《漢書》亦同。其實,早在戰國時代,孟子已說過: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就是說,中國即是周天子之國。《公羊傳》中說公羊有三義: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進於中國者則中國之。《漢書》更記: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事實上,自漢之後,歷代皆有中國和中國人之記載。宋朝文天祥說得更直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也。易言之,中國是國家和國族之名稱,源遠流長,而歷朝之名如漢唐宋元明清,係政府之稱。改朝換代有如政府更迭,而由文化、歷史、地理、血緣等因素構成的國家和國族則永續長存。現代國際法將國家和政府作不同的法律界定,多少也是因此而來。

  四百年前,鄭成功對荷蘭的招降書中就寫著:台灣者,中國之土地,久為貴國所據,今余來索地,地當還我。明朝之際,正當歐洲民族國家興起之時,主權和領土觀念成為國際關係之主流。一六八八年威斯費里亞會議之後,國際法形成現代國家的國格地位以及互動行為之依據。十六世紀中西接觸之後,西歐各國即以China稱中國這塊大地,Chinese稱中國人。清朝時,華南一帶人民移民海外,有稱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外國人皆視之為Chinese。所以,中國是國家,清廷是政府,在國際法上是十分清楚明確的。明鄭降清後,清廷設官治理台灣,西洋各國皆視台灣為中國之領土,主權屬中國,治權由清廷負責。最明顯的事例為鴉片戰後,清廷開放沿海通商口岸,包括台灣淡水,都是用條約訂之。另外,一八七四年,日本藉琉球人為台灣原住民殺害,派兵船三千人攻打南台灣,即「牡丹社事件」。日本攻台之舉違背國際法,引起英美兩國關切,要北京總理衙門表態台灣是否為中國版圖,北京答以日本出兵未得中國同意,台灣當是中國版圖。隨後,英美各以外交和平軍事壓力逼日本退兵。日本心有不甘,自此即處心積慮想佔領台澎。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日本得逞,以《馬關條約》逼清廷割讓台澎。消息傳來,台民義憤,稱:台灣屬倭,萬姓不服,……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在「圖固守以待轉機」無望之後,成立「台灣民主國」。在唐景崧以「總統」名義曉喻全台及外國文告中有言:照得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也有:如各國仗義公斷,能以台灣歸還中國,台民亦願以所有利益報之。足證中國之觀念早已深入台民之心,而更是世界各國之共識。

鄭經大召閩南漢人開發台灣

  荷蘭領台之前,澎湖已開發,台灣本島仍屬蠻荒狀態,原住民各族散居各地,係原始部落文化,無文明可言。荷蘭治台僅三十八年,是比較有系統開發台灣南部,但畢竟荷人甚少,最多時祇有二千二百人,其餘為原住民約十五萬人,早來台拓墾和商貿的漢人約十萬人。至於在投降荷蘭之前的西班牙,據有北部滬尾(淡水)更僅十六年,人數最多也祇有一千二百人。所以說,擬以基督教化台灣原住民的企圖終究難成。鄭成功率軍民來台之前,台灣南部已有漢人屯墾,顏思齊和鄭芝龍海上武裝貿易集團早在今雲嘉地區聚居成群,勢力龐大,有數萬人之多,形成北西、中漢、南荷鼎足而三的局面。一六二九年鄭芝龍被明廷招安內渡後,荷蘭人才逐漸進入雲嘉拓墾。鄭成功於一六六一年攻荷蘭人時,漢人也多居間內應,因為荷人領台之時,對漢人實施嚴苛的統治,比原住民還不如。

  明鄭經營台灣,設承天府(台南)為台灣首府,實行郡縣制度,係台灣首次有了明確行政局域,同時施行兵農合一制度,全力開拓台灣,並保障原來漢人及原住民之土地。鄭經時代,大量招徠閩南漢人來台開發土地,引進科舉制度和儒家文化,在府城建立全台首座孔子廟和學堂,首開漢族在台教化之始。鄭經之時,明鄭和清廷曾有十次議和,但皆歸失敗,主要原因之一為:明鄭堅持「須引朝鮮例,不剃頭,不易服」,但清廷認為台灣非藩屬國,「朝鮮係從來所有之外國,鄭代乃中國之人」。鄭經死後,鄭克塽繼之,不久即降清,清廷承繼在台之開拓教化。

  清廷治台之始於一六八四年設台灣府,統轄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又置台廈兵道及總兵,派兵防守。康熙初期,為防止台灣成為「亂藪」,行海禁以限制漢人移民。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事件後,清廷接受施琅生前之議,於一七三一年解除移民攜眷或接眷之禁令。雍正時期除解除海禁外,復在南部增設三個分守縣丞,在北部增設四個巡檢。乾隆一朝,行政區域無大變動。到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設置噶瑪蘭縣(今宜蘭)縣治於五圍(今宜蘭市)。整個十八世紀,台灣人口激增,社會、經濟發展的面貌有很大改變,形成以漢族和中國文化(或漢文化)為主體的社會。據統計,清廷治台之初,漢族人口約二十萬人,到一八一一年(嘉慶十六年),已增至一百九十五萬人。至於原住民人口增長不多,有一原因係平埔族長期和漢人共居,接受漢化,其人口數不少是算在漢族裏頭,類似從前的胡漢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組成部份。

  同治十三年發生日本侵占的牡丹社事件,清廷對經營台灣轉趨積極。清廷派沈葆楨治理台灣防務,沈藉機力陳調整行政區域之重要,於是進行大幅調整,增設台北府,轄淡水縣和新竹縣;改噶瑪蘭為宜蘭縣;至於原來的台灣府,除原先所轄的台灣、鳳山、嘉義、彰化、澎湖等四縣一廳之外,又將今屏東枋寮以南獨立成恆春縣;又東部地區設卑南廳,中部地區增設埔里社廳。經此調整,整個台灣地區形成二府八縣三廳。另外,清廷還命福建巡撫每年冬春兩季必須住居台灣。

  牡丹社事件後不到十年,發生中法戰爭。戰爭期間,法軍一度攻佔澎湖,又進攻基隆、淡水。事後,清廷愈覺台灣的重要性。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將台灣獨立設省,把台灣府和台灣縣改名為台南府和安平縣,台南府轄原來四縣一廳。另原台灣府變成管轄中部地區,轄苗栗、彰化、台灣(今台中縣)、雲林、埔里社廳等四縣一廳。台北府則增設基隆廳。為加強東部地區治理,將卑南廳升格為台東州,直屬省轄。沈葆楨治台時,大量招來閩南移民,開發台灣東部,漢人移民又現一次高潮。一八九三年,甲午戰爭前夕,台灣人口已達二百五十餘萬。

  台灣建省之後,劉銘傳成為台灣首任巡撫,台灣的早期現代化運動因而達到高潮。劉的最大成就在於鐵路建設方面,其餘如電報線鋪設,設立郵政總局發行郵票。另外,也設軍械局、電報局、煤油總局、輪船局、通商局以及台灣招商局等等,使台灣在清廷統治最後十年成為中國最現代化之一省,也是唯一對外貿易出超的省份。清廷割台,台民義憤,在「無天可籲,無人可依」情況下,成立台灣民主國,發表文告昭告天下:「台灣士民,義不服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台灣先民奮勇抗日,抵抗日軍達半年,犧牲慘重也讓日軍吃足苦頭,但在孤立無援之下,終歸失敗。

台灣史係近代中國史重要部分

  實際上,台灣歷史若從明末算起,迄今四百年之久,其中二百多年是清朝統治開拓台灣的歷史。明鄭時期台灣還處於蠻荒原始狀態,有清一朝,台灣經過閩粵沿海漢人三次大移民之後,復以行政區域調整擴大,開闢山林,設立鄉鎮、縣市,施行儒家教化,建立以漢族和中國文化(或漢文化)為主體架構的社會,才能有後代子孫今日在台灣的持續生存發展。今天竟有人主張將清史列入外國史,這種抹煞復歪曲台灣歷史發展客觀事實的作法,能夠對得起台灣先民開拓台灣的汗水心血嗎?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將其列為本國史中的海外殖民史。我們亦不能將其視為外國史,而是本國史中一頁屈辱苦難的歷史,必須將之告諸後代,以示警惕。否則,我們怎麼對得起被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殘酷鎮壓、迫害、殺戮的幾十萬台灣先民。日本據台五十年,台灣人口已達六百萬,日本人四十萬不到,卻佔有台北帝國大學學生數的九成以上。日本皇民又歌頌日人對台貢獻,但五十年才培養二個半的教授,這是哪門子的貢獻?應該說是作為農業基地的台灣人民奉獻作為工業基地的日本本國,去發動侵略別人的戰爭才是。總之,作為近代中國歷史中重要部份的台灣史,絕不能忘記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歷史,更是本國史的重要愛國主義教材。

美國、二二八與台灣


 陳毓鈞 (更新於海峽評論,二OO六年四月)

  二戰進行期間,美國遠東戰略小組於一九四二年提出一份備忘錄,主張戰後台灣應由「國際共管」。當時美國三大著名雜誌《幸福》、《生活》、《時代》都曾為文鼓吹此一主張,即台灣戰後不應該歸還中國。不過,此一主張和羅斯福總統對於戰後世界格局構想不同,羅斯福認為儘快打敗日本並使中國成為戰後美國在遠東的夥伴,應尊重中國對台澎領土的主張,因而有《開羅宣言》的發表。但是,台灣作為美國在遠東的戰略基地之設想,一直沒有從美國軍方腦海中消失過。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美國立即要求國府和中共組聯合政府,杜魯門還派馬歇爾到中國調處國共紛爭幾近一年,後以失敗告終。一九四七年始,國共內戰轉趨激烈,此時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由於冷戰開始,美國高舉反共大旗,自然不能不設想萬一中共獲勝,那台灣最好是掌握在美國手裡以圍堵共產集團的擴張。日本才剛投降不久,美國財政部就希望得到中國人在台灣的財政計劃情報,國務院給美國駐華使館的密電特別強調此事不能讓中國官員知道。同時,美國軍方也透露國務院要求駐華使館暗中探討台灣駐紮海軍的可能性。這些都說明了在二二八發生前,美國已十分關注台灣情勢。

  二戰結束,四十五萬日本人被派遣返日本,代之以七萬外省人到台灣,整個台灣官僚體系立即陷入管理困境,加上受到戰爭洗禮的台灣經濟,以及陳儀政府不明民情的失當措施,使台灣社會陷入混亂失序狀態。例如在一九四六年間,台灣物價平均漲了一百倍,民怨積累,終激起民變。相對地,對岸也好不到哪裡去,八年抗日以民窮財盡,國共又在大打內戰,中央政府根本無暇顧及台灣。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美國駐台北領事館於三月向國務院建議,由於台灣官民關係緊張,不如用聯合國名義進行干涉,並向中國政府保證,待出現一個負責任政府後,再行歸還中國。五月,台北領事館又向國務院提出備忘錄,認為局勢如惡化下去可能為共產黨所控制,因而對美國不利,為阻止此一形勢發生,台灣必須置於美國或聯合國監督之下。八月時,作為杜魯門特使的魏德邁將軍正在中國大陸訪問,特別轉到台灣進行瞭解,其在給杜魯門的報告裡說,台灣人多盼從日本統治枷鎖下解放而回到中國,但陳儀政府的腐敗造成了緊張情緒,現已有跡象顯示,台灣人民對美國監護或聯合國託管有可能接受。魏德邁的報告使美國軍方論點更受到鼓舞。

  美國人鼓吹「台灣託管論」引起南京的注意,對華府進行交涉。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上海新民晚報》報導,美國駐華官員曾和台灣民意代表密談,表示美國願意協助促成台灣託管並脫離中國。同時,《美聯社》也報導,由美國人所領導的台灣分離運動不久將提出要求,舉行公民投票,決定台灣歸屬。於此背景之下,接替陳儀的台灣省主席魏道明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分離台灣的企圖,中國堅決反對在對日和會上討論台灣問題,如果發生此種情況,中國人民將不惜為之流血鬥爭。隨後,美國駐台北領事館否認報紙的報導,並聲明美國不會介入台灣事務。

  二二八無疑是一件政治事件,但後代人卻要用「當代政治需要」和「意識形態信仰」來加以詮釋,以致有失真實和公平。例如美國遠東戰略小組成員之一的柯喬治,一向支持台獨運動,在其著作《被出賣的台灣》中,竟稱二十一師入台鎮壓,屠殺了十萬人,亦有人說二、三萬人或數萬人。實際是政府成立「二二八調查委員會」查明事件並賠償受難人士,卻祇有不到兩千人。實際上,白色恐怖被殺的本省人、外省同胞,是二二八的六倍之多,不少人將白色恐怖受難人士誤為是二二八受難人士。所以說,歷史不能僅憑口述,須有證據相互佐證,而故意誇大煽惑,那就令人不齒了。

  客觀地說二二八本身和台獨思想根本是兩件性質大不相同的事,只不過在美蘇冷戰興、大陸國共內戰、台灣吏治敗壞、戰後經濟蕭條、族群互信不足等種種因素之下,因緣際會地碰在一起,以致讓一些推動政治運動的人士找到藉口而加以演化運用,謀取特殊政治利益,造成事實混淆,人心懷恨,傷害內部凝聚甚大。

胡錦濤與漢武大帝

 
 陳毓鈞(更新於聯合報,二OO六年一月十六日)
  西方中國觀察家認為電視劇《漢武大帝》是在影射胡錦濤時代,果真如此,劇中漢武帝強調對付匈奴的戰略必須「主動先發、攻守易形、我進敵退」,可作為研判胡錦濤主導下對台政策之參考。

  胡錦濤接掌中共總書記後,以「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作為對台政策總方針,而且將台灣和台獨作重要切割,即「台灣不是問題,台獨才是問題」。他提出「四點意見」和「三個有利於」,明顯體現對台政策的核心在台灣人民。胡錦濤風格在於想到的就研究可行性,並積極去做,言行一致。二OO三年十二月他在北京見大陸各地台協會長,這是江澤民時代沒有的事;二OO四年五月訪視昆山台商,這次訪視廈門台商,以行動表明關切台商權益,拉近中共高層與台商距離。

  在內部有雜音之際,胡錦濤主張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前八條都是事關兩岸經貿與台商權益;然後「胡連會」達成國共歷史性和解,藉抗日勝利六十周年,宣布抗日勝利是由國共共同領導完成;舉辦台灣光復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以及持續開放對台政策善意措施,都在爭取台灣民心。

  胡錦濤的另一特色是重實踐,他訪視廈門的另一要點是,福建會是未來兩岸經貿交往及農業合作重要基地。面對台獨,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法理台獨是底線。由於陳水扁在元旦談話中提出「新憲公投」,胡錦濤以中軍委主席身分訪視福建駐軍,是一種針對性警告;他在廈門發表力促三通直航談話,也是講給華府聽的,並刻意展現北京對兩岸關係的合理性及務實性。

政治解讀《漢武大帝》

陳毓鈞 (更新於蘋果日報,二OO五年十二月十日)

  今年初在大陸轟動一時的《漢武大帝》電視劇集目前還在台播映。此劇甫一放映,即受到大陸內部以及國外觀察中國事務的學者專家所注意。《漢》劇開拍於2002年秋天胡錦濤接任中共總書記和中國國家主席之後,完成於2004年夏天。胡接替江澤民成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於同年9月中旬,2005年元月1日,中央電視台於每晚主要時段播兩集,共計58集。

  《漢》劇會引發政治聯想,首先是敘述未成年登基的漢武帝如何在竇太后(武帝祖母)的陰影之下,隱忍、學習、磨鍊、布局以逐步鞏固權力,養氣10年終於有成,對照中共現實政治,胡錦濤的10年養成,不是也有些類似之處?胡錦濤接總書記時並未接中央軍委主席,此事曾引起極大關注討論,到去年才正式接掌軍權。《漢》劇中有一段是描述竇太后交出虎符(兵符)給漢武帝之情節,過程生動,再一對照現實政治,豈不令人拍案叫絕?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國內外有不少人都認為漢武帝是在隱射胡錦濤,是一部以古喻今的政治古裝劇。《漢》劇一開始便打出「他的國號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之字幕,很明顯地展現出一種民族主義的情懷。1990年代中,美日右派提出「中國威脅論」以圍堵中國,加上一些仇中事件(如反對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激起中國人的凝聚力,舉起民族主義大旗與愛國主義標誌在世界上頭角崢嶸。跨入到21世紀,中國快速崛起已經是一個國際現實。胡錦濤接任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後,立即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目標,號召中國人民追求民族振興與國家富強,即使是對台政策中,胡也把此一任務放在裡頭。

  漢朝初期長年受匈奴犯邊侵掠,不得已以屈辱的和親政策來避戰,連武帝胞姊南宮公主都不能免。劉轍悲憤,認為「漢匈必然一戰」才能徹底杜絕匈奴犯邊掠搶。因此,劇情花相當部分敘述漢武帝如何養馬、練兵、求利器、製兵器、通西域、平閩越、定南方等等事情,時機成熟便大舉動兵攻打匈奴,幾度北征令匈奴不再為害漢邊。漢武帝建立大漢帝國,聲名遠播,四方來貢,盛極一時。所以說當全球都在討論中國崛起之際,《漢》劇中所描述的漢武帝之雄才大略作為,不免引人想像,尤其是特別關注中國是否會挑戰美國霸權的美日右派人士。


令人懷疑意有所指

  「漢匈必然一戰」引起諸多想像,有人探討如果把漢朝喻為中華民族,那「現代匈奴」又是誰?北方的俄羅斯嗎?看來不像,因為中俄關係友好而且俄國也沒提倡「中國威脅論」。是美國嗎?不少人認為大致不錯,因為不少美國人千方百計在阻擋中國復興,又把軍力部署在中國沿海,但是美國並沒有侵略過中國也沒殘殺中國人。於是,有人指匈奴是日本,因為日本幹過類似匈奴幹過的事,也不肯對侵略中國悔過道歉,尤其右派當家做主之後,宣傳「中國威脅論」,挑戰釣魚台主權,想插手台海問題,引起胡錦濤第四代十分不滿,故現代匈奴當是日本。不過,亦有人認為現代匈奴是美日同盟,而台灣是「閩越國」,與匈奴決戰之前,必先平閩越國。

  一部歷史古裝連續劇竟引起諸多討論和聯想,確也不多見。然而,將主要劇情所顯現之意義,對照現實政治與形勢,卻又不能不讓人有所想像,思考其中所透露之訊息是否意有所指,還是純屬戲碼?

胡錦濤建構振興中華統一戰線

 
陳毓鈞  (更新於海峽評論,二OO五年十二月)
  胡錦濤接任中央總書記以及中國國家主席時的演說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提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宏遠目標。胡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以實際行動在做這一件事情,從不忘提醒小朋友、年輕人要完成中華民族復興,到激勵全黨同志以政策規劃從內政到外交,努力地來實行振興中華民族之目標。即使是對台政策,他也把此一目標放在「胡四點」裡頭,呼籲兩岸人民共同來實現此一偉大目標。

  「統一戰線」的概念、功能、作用、運作是共產黨組織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礎為「反帝反殖統一戰線」,第二次合作的基礎是「抗日救國民族統一戰線」,而且都完成目標。不過,由於國共打內戰,共產黨又說「武裝鬥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是共產黨打敗國民黨的三大法寶,所以因為冷戰反共國民黨就將統戰視為滲透、破壞、特務工作。實際上,統戰在大陸人民心中的概念是擴大合作、加強團結、服務多數。所以,從黨中央到各省、地方黨組織都設有統戰部,意即統一戰線工作是中國大陸的政治結構之重要組成部份。知道其政治意義的人,也才能正確地抓到中共重要政策之重點。

  台灣從國民黨時代到今日民進黨時代,由於反共教育影響,將統戰視為洪水猛獸。現在,國民黨等泛藍陣營已在進行調適,但民進黨等泛綠陣營仍將統戰看成滲透、破壞、情報等負面作用。當然,對台獨而言,他們會心生恐懼,但對大多數台灣人民而言,統戰是具善意的政策運用,所以水果免稅、航機飛越大陸領空、贈送熊貓、台生學費比照陸生等等,在北京眼中就是服務台灣人民的作為。十六年來,台灣從大陸賺取三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比台灣五十年來所累積的二千五百億外匯存底還多,難怪台灣不少人都說如果這是統戰,那統戰有什麼不好?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已具大國、強國的氣勢,不論經貿、外交、科技、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都受到國際敬重,即連美國保守派都說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必須和其「全球共處」並加以調適。其實,胡錦濤在「抗日勝利六十週年紀念會」上已講得很清楚,一八○○年西方崛起,中國走向衰落,在這之前中國是領先的。經過一百多年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之後,中國現在開始要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或者說再崛起,因為中國已具備了可以振興民族以及追求國家強盛的基礎。

  胡錦濤第四代領導人都是中共建政以後,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一路受正規教育而成長的,在文革前夕都已完成大學教育,他們對於中國近代史都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建設新中國是一崇高理想。六○代年輕時都經過文革動亂,對革命激情主義的破壞性都有深刻體驗,故不易流入浪漫主義和激進主義的情境,講求務實主義的實際功效。九位政治局常委都具理工背景,受過科學教育,是中共建政以來最整齊的技術官僚隊伍。同時,他們也都想把文革失去的時間追回來,加速完成中國現代化之過程。

  胡錦濤建構「振興中華統一戰線」的大戰略係內外同時並進的。首先,在綠色台商許文龍發表「支持反分裂法、擁護胡錦濤主席」的聲明,以及連戰、宋楚瑜相繼登陸實現歷史意義的國共和解之後,兩岸關係有了突破性進展,證明胡所提出之「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工作總方針是正確的。接著,北京一連串宣佈有利於台灣人民的新政策,釋放大量善意。然後胡錦濤在九月三日紀念抗日勝利六十週年大會上宣佈「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由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一在正面戰場,一在敵後戰場」。易言之,是全體中國人民包括抗日愛國的台灣同胞在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動作。十月二十五日,北京更首度大規模且正式地在京舉行「紀念台灣光復六十週年」慶祝大會,將兩岸人心更為拉近。換言之,陳水扁政府不做,北京來做。讓全球華人看穿台獨真面貌,並唾棄其數典忘祖。

  其次,面對全球中國人期待祖國富強和恢復中華的心聲,第四代領導也是全力以赴。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二○○八奧運、二○一○世界博覽會、十一五規劃、神舟六號、探月計劃、太空站設置等等,都是讓中國人感到興奮激動的事情。有人預測按照消費者平價購買力水平,到了二○二○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當然,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生活、教育、文化水平有待改善尚多,仍屬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已聞到中華盛世的味道,全球中國人只要努力地團結在振興中華的統一戰線之下,飛龍在天之夢將可實現。

  還有,胡錦濤亦深知中國傳統文化「濟弱扶傾」之王道思想的可貴價值。胡在「九三講話」中向世界宣告中國基於自身歷史經驗,故絕不稱霸也不爭霸,中國將向世界做出更多奉獻,以維誰世界和平。今年九月中,胡錦濤在聯合國向大會演說中,宣佈免除三十餘窮國對中國的債務並讓其進入中國的貨品享有零關稅。此項義舉,獲得全球稱讚,因為連第一超強美國都做不到的事,中國做到了。十一月上旬,胡錦濤訪朝鮮和越南,受到盛大歡迎,北京宣佈除了加強合作之外,並給予這兩鄰邦更多的援助。尤其在北京鼓勵之下,平壤願意持續參加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日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幾乎所有亞洲國家都同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上,也反對日本修憲擴軍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除了陳水扁政府)。另外,胡也運用上海合作組織和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維持良好合作關係;同時,中國與未來大國的印度和巴西兩國之關係更是與日俱增。美洲國家組織為美國所創立,但目前卻反美情緒高漲,有些已傾向中國。至於非洲國家組織早已和中國稱兄道弟,而伊斯蘭世界對中國好感比美國要大許多。孫中山早已說過,中國一旦富強要去濟弱扶傾,而不去欺負別人。循此道路前進,中國之再興指日可期。

怎能祭拜殘殺先民的兇手


陳毓鈞 (更新於蘋果日報,二OO五年四月七日)

  台聯黨主席蘇進強率團參拜日本靖國神社,讓人錯愕也令人悲憤。日本靖國神社是明治維新(一八六八)以後,日本採行軍國主義路線,進行對外侵略政策,其派往海外的皇軍陣亡後,他們的遺靈被供奉的地方。
  如今,台聯黨不知是有心還是無知,竟然去參拜曾經殘殺台灣先民的日本神社裡的日軍靈魂,不僅讓台灣人民蒙羞,更是侮辱了台灣先民。台聯黨應說清楚,講明白,蘇進強要向台灣人民公開道歉,並辭去黨主席。

  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次對外用兵就是台灣。一八七四年日本利用琉球人在台灣為原住民殺害,問罪清廷要替琉球人討公道,於五月派兵三千在今恆春登陸,進攻牡丹社、仔角社等原住民部落。後以原民抵抗,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率兵船來台,後有英美兩國抗議日人侵台,日軍難以得逞,於十二月初完全撤出台灣。但清廷在息事寧人之下,竟承認日本為琉球出兵係「保民義舉」。此後,日人對台灣的野心更為強烈。

台民曾無外援抵抗日軍

  一八九四年七月,日本乘朝鮮東學黨之亂,進攻駐朝鮮清廷軍隊,從而發展成為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中國,清廷在德、法、俄三國「干涉還遼」下,被迫割讓台澎。消息傳到台灣,台民憤不服倭,在丘逢甲、林朝棟、劉永福、唐景崧、林維源領導下,成立台灣民主國,發布獨立宣言,向國際社會請求主持公道。唯帝國主義強權政治時代,台民得不到正義援助。本來兩江總督張之洞積極援助台民,但日本透過外交手段施壓清廷命令張之洞不得援台,台民雖無外援卻英勇抵抗日軍。

  一八九五年五月底,日軍從基隆登陸,除台北不戰而降外,劉永福黑旗軍、台民義軍、留守清軍則和日軍血戰半年。從新莊開始,桃園、新竹、大湖口、苗栗、彰化、八卦山、嘉義、雲林、布袋嘴等地,日軍都遭遇頑強抵抗。其中日本還曾透過英國人勸降劉永福,為劉所拒。

  最後,民主國已不可為,劉永福恐日軍屠城台南,經台南仕紳勸說潛至安平港,乘英國商船內渡廈門。十一月十八日,日軍宣布全島底定。此次戰爭,日本遠征軍司令能久親王(明治天皇胞弟)戰死。據日本文獻記載,台軍陣亡約七萬八千人,日軍戰死約四千人,但「患病」者達二萬七千人。目前,這些日軍遺靈不少供奉在靖國神社。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前三十年是極其殘酷的,台民被捕、被虐、被殺的不計其數,規模較大的鎮壓就有宜蘭、雲林、大坪頂、大稻埕、嘉義朴子、羅福星、歸式場、林少貓、北埔、東勢角、大湖、南投、六甲、新莊、焦吧年等事件。

  對原住民有霧社、北勢、馬利哥灣、奇那之、太魯閣等大圍剿,還有震驚世界的「霧社事件」。曾任民政長官的後滕新平就承認他任內至少誘殺一萬六千人,更遑論其他的鎮壓了。後十五年,日本採取較懷柔的「皇民化」政策,但卻不准用漢文,講漢語(閩南和客家語),最後還要迫漢人改日本姓。雖然地上武裝抗日運動消失了,但地下抗日活動一直沒有停過。

該請台灣英靈移出神社

  日本殖民者和一些皇軍的遺靈不少都供奉在靖國神社,台聯黨去祭拜他們,到底為什麼?蘇進強說歷史仇恨要化解,但他為什麼不問日本到現在還沒向殖民台灣、殘殺台民以及慰安婦和軍夫道歉呢?為什麼日本人不像德國人對二戰等的侵略罪行作出十分真誠的反省與悔過呢?學習德國人把「不允許納粹軍國主義」寫進憲法呢?亞洲所有國家反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神社內迄今仍供奉二戰後東京國際法庭所判定的九大戰犯遺靈。中、朝、韓、菲等國都要求把他們移往別處,但日本一直拒絕。台聯該做的是要日本將二萬八千台灣英靈自靖國神社移出,讓他們回家,他們靈魂才能獲得自由。

給台灣人正名


 陳毓鈞 (更新於蘋果日報,二OO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近來,由獨派人士所倡導的「台灣正名」運動,其中的一些訴求引起北京官學界人士的高度關注。譬如有人認為漢族和中國人並無必然關係(指從民族觀念認知),也有人認為在台灣的漢人和在中國大陸的漢人不一樣(指從血緣關係認知),更有人主張台灣民族和中華民族無關。


中國概念歷史溯源

  另外,在政治上為了「去中國化」,一些政治人物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亦有人說台灣人是華人而不是中國人。因此,確有必要對漢人(漢族)、中國、中國人的歷史來源作一探討,因為筆者擔心若此一議題朝兩極化發展,很可能形成兩岸衝突的因素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政府,漢朝承繼其遺產,並確立儒家為國家思想主流地位。由於漢祚長達四百多年,於是漢文化形成中國文化之代表,漢人與漢族概念於焉形成。

  以後二千多年來,不斷有非漢族的胡人(通稱)加入中華民族的熔爐。但最重要的是,他們大多接受了漢化,也成為漢人。因此,具有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漢族(或漢人)是以文化來界定的,而非單純血統論。

  再說,中國之概念則更早於漢族。殷商之前有夏朝,因之稱自己為夏族。《書經》記:蠻夷猾夏。《左傳》記孔子之言:裔不謀夏、罔不亂華。《說文》解釋:夏,中國人也,何以?因為「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華夏」之稱即由此而來,意即華夏居中而四周為蠻夷,又稱中國,即「中土之國」之義。另外,「中華」的稱謂亦是源自華夏的概念,含文明禮儀之邦之義。《書經》中早有中邦、中國之記載。


國際法上界定清楚

  自漢朝開始,官方文書皆有關於中國之記載,《史記》、《漢書》、《唐書》、《宋史》、《明史》莫不皆然,而且還出現「中國人」之概念。《漢書》記:秦始皇攘卻戎狄,築長城,界中國。宋朝文天祥講: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明朝鄭成功給荷蘭的招降書說:台灣者,中國之土地。寫《台灣通史》的連雅堂稱自己是中國人。孫中山在海外推行革命運動也是以中國人自居。日據時期,台灣抗日志士羅福星、蔣渭水、林獻堂等人莫不都以中國人立場反對日本異族殖民統治。

  十七世紀,西方崛起,興起民族國家,國際法形成現代國家的風格地位以及互動關係之依據,強調主權與領土之重要。當時中西接觸後,西方即以China稱中國這塊大地,也有用直接翻譯的「Middle Kingdom」。清朝時,華南一帶人民移居海外,亦有稱漢人、唐人、華人,外國皆以中國人(Chinese)概稱。可以說,中國是國家,清廷是政府,在國際法上的界定是十分清楚的。

  更進一步地說,中國為國家和國族之名稱,源遠流長,而歷朝之名號如漢唐宋元明清民國,係政府稱謂。改朝換代有如政府更迭,而由文化、歷史、地理、血緣、語言、文字、宗教等因素構成的民族和國家則永續長存。


中國觀深植台民心

  明鄭降清後,清廷設官治理台灣,西洋各國皆視台灣為中國之領土,主權屬中國。最明顯事例有二:一、鴉片戰爭後,清廷開放通商口岸,包括台灣淡水,都是列強和清廷用條約定之;二、一八七四年日本藉琉球「牡丹社」事件派兵三千侵台灣南部,美英兩國外交抗議日本入侵中國領土,並加以干涉,日軍不得不退。甲午戰後後,在列強暗助日本下,清廷割讓台灣,台民義憤,誓不服倭,對外發表獨立宣言,成立「台灣民主國」,電告各國曰:「日本欺凌中國,大肆要求」,並呼籲「各國仗義公斷,能以台灣歸還中國,台民亦願以所有利益報之」。足證中國之觀念早已深入台民之心。因此,能說中國人的後代不是中國人嗎?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馬政府的無能無感與無知

     
陳毓鈞

(此文章刊登於2012710日中國時報)

  在北京看馬英九連任後台灣政局發展,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不敢相信。易言之,即使像中共這樣高度權威的政黨,在決策和執行時,都不敢和民意對抗,亦即必須有所調整或讓步,避免激化社會內部更多矛盾,抓多放少。然而,馬政府在民意強烈反彈下,卻三箭齊發,執意攻堅,方法錯亂還自許為「改革」。大陸官員說天天高唱改革開放的中共,做事一定遵循「鄧小平三原則」:一、摸著石頭過河,二、能抓老鼠就是好貓,三、穩定壓倒一切。在北京學者眼中,馬這幾項的「新政」皆違背了上述三原則。

 最令北京不可思議的是才以過半選票獲得連任的馬英九,在無重大國內外危機(如八八水災)之際,才五個月,民望竟跌至二成以下,清廉自持的馬竟和貪腐成性的陳水扁,民調差不多,令大陸人士嘖嘖稱奇。究竟是孰令致之,答案恐怕是在馬英九個人身上。台灣內部對馬的批評責難不乏深刻嚴厲言論,都各有依據,各有見地。

 從早先的「無能」到「無感」,到最近的「無知」,都指出了問題的核心,即國家領導人的人格特質所致。簡單說,就是「智仁勇」的要素:政治人物有沒有知識作決策判斷,有沒有感同身受的心理品質,有沒有承擔重大事件的責任歸屬。

 馬政府被貼上「無能」標籤,其源有自。第一任期內,處理自然災害的能力及二○○八年大選時所規畫的政經社目標都跳票,政績不佳就反映在馬長期低落的民調上。在這次號稱「改革」的三箭齊發中,馬政府再度陷入「無能、無感、無知」的連環套中。以美牛案為例,既不能感受人民對瘦肉精的不安,又沒有能力向美力爭不要有瘦肉精的牛肉,而且還無法掌握檢驗含瘦肉精牛肉的作業標準,既不能向美據理力爭於先,又找邦誼、安全、自貿協定、免簽等等理由壓迫民意於後,最後還說出台灣前途希望繫於美牛進口,國家領導人如此沒有志氣和見識,實為人民之不幸。

 政府依需要調漲油電價格以及增稅,本來就是執政者的權限與責任。但最重要的是要選擇時機的適當性以及方法最少困擾性,避免政策令出多門。馬政府無視全球經濟發展的困境及其帶給國內企業和個人的沉重負擔,不去體察人民節衣縮食的窘境,還在強辯物價沒有飛漲。大學生為了省錢吃一個便當,馬英九卻說為何不吃兩個。身為總統對民生疾苦白目到此地步,夫復何言?

 去年下半年歐債危機已經出現,美國復甦不如預期,日本更是跌入谷底,包括大陸的金磚四國經濟發展也開始趨緩。不過,執政已經三年半的馬政府,為了對抗在野黨的「十年政綱」,竟搞出「黃金十年」。目前,全球經濟危機加重,台灣各項社經指標直直落,「黃金」已成「黃土」。然而馬英九卻還在推銷「黃金十年」,但一面講黃金一面又要人民準備過苦日子。其無知後無感,令人難以置信。

(作者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